郭臻本為監督戰事而來,到了揚州後才發現江北的局勢比自己想象的要複雜,他去年在江岸斬首杜鐸並四千滿清俘虜祭祀揚州死難百姓,在揚州的名聲很好,揚州本地人多設生祠供奉。
姚啟在運河邊接上攝政王大駕,一直陪在郭臻左右,他以前不會騎馬,江南文人沒幾個會騎馬。
就是知道郭臻不喜乘轎,他特意學了騎馬,今天終於派上了用場,他是幹練的官員,從安慶到湖廣再到南直隸,沒有一處讓郭臻不放心。
郭臻在路上沒有多問,一直等入城安頓下來,才問:“揚州府的難民是怎麼回事?”
攝政王開口詢話,儼然帶有不滿之意,換個旁人這可能是壞事,但對姚啟這樣精幹的官吏,這是個難得的機會。
什麼叫上達天聽?
聰明的人從不會讓機會白白從手邊溜走,姚啟專門學會騎馬,就是為了有朝一天能陪在攝政王身邊,多幾句說話的機會。
姚啟沒有急於回答郭臻的問題,而是先用一個龐大的背景引出自己的話題:“王爺,流民一直是大明的大難題,先帝在位十七年,勤於政事,最終致江河淪陷,不是敗於滿清之手,而是敗給了日益壯大的流民。”
郭臻微微點頭:“不錯!”
姚啟又道:“江北流民南逃,對滿清是壞事,但對大明也不一定是好事。”
“王爺去年收複揚州,楊尚書和下官掌管南直隸事,在揚州募集了三萬府兵,李將軍又在揚州府駐有大軍,仍然盜匪不斷。”
“流民眾多,盜匪層出,本地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有人抱怨不如歸於滿清治下。”
郭臻臉色微變,此話乃是大逆不道,不過他執心不重,不會因為有人說不好的話而見怪,皇帝也難免的被人罵,何況他隻是攝政王。
姚啟不怕郭臻發怒,接著說道:“朝廷運糧過江的禁令尚未解除,揚州糧價如今是三兩銀子一石,一江之隔的鎮江則是二兩銀子一石,走私不斷也是盜匪眾多的原因。”
限製糧食過江是為了削弱滿清實力,江北百姓因此受難,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雖有走私,但有禁令和沒有禁令的差別可不是一點半點。
上位者不是來聽你訴苦的,你要是做不好,有的是人願意坐這個位子,姚啟深諳做官之道,他接著說道:“流民不可聚於一地,否則沒有重兵彈壓,定會生亂。”
“眼下,楊尚書命人在湖廣和浙江等地勘察礦山,礦、銀皆不缺,唯缺人手。”
“江南幾家造船坊和武器工坊多雇傭本地人,薪酬頗高,沿江走私者運糧到江北,販人到江南,隻要有利可圖,禁令就會催生暴利。”
“隻靠粥棚救濟,流民整天無所事事,定然滋生事端。”
“昔日安置流民需要提供田地和糧食,今天各地工坊興起,又多了一個容納流民之處,臣請重編大明戶製,讓北民入南戶。”
以前大明安置流民時,常由朝廷主導,救一時之急,災荒過去,流民各歸原籍,姚啟的思路是在大明原有安置流民的思路上更進一步,把流民徹底轉化為手工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