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流民之難,草原現狀(1 / 2)

郭臻沉思片刻,問道:“年初楊巍曾去兩淮鹽場,你見過他?”

姚啟臉色大變,擺衣襟跪地道:“楊尚書曾與臣談及過流民,但臣一心隻為國事。”

郭臻麵色不變道:“本王對生絲課以重稅,蘇湖一帶這幾年改桑歸田者多,大明方才糧食充足。”

“海禁解除後,唯有生絲緊缺,因戰事頻繁,生鐵供不應求,本王特許開礦山,其餘如棉紡、瓷器去處有限。”

“如今半數海貿控製在鄭氏之手,鄭氏強大,在閩粵海能與西番抗衡,但鄭氏也因此剝取多數海貿之利,一花獨放不是春。”

“此策言之過早,工坊一多,貨物若不能順利脫手,江南必亂。”

姚啟想了想,覺得其中有許多難以理解之處,不敢再多言。

郭臻又道:“你的想法很好,但大明的貨物要依靠大明的水師才能開拓出銷地,需要大明的鐵騎才能保證大明的貨物在西域通行,漢唐之盛,是因為有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大明如今還很虛弱,撐不起你想的局麵。”

姚啟這樣勤於思考求變的官吏,是他最喜歡用的人,楊巍已經能跟上他的思路了,姚啟應該是第二個,現在看來,楊巍執掌戶部後如魚得水,與姚啟已經走到一處。

古語有雲:君子不黨,但無論是朝中還是軍中,如果不分派係那才奇怪了。

郭臻想到正是西北流民之亂導致滿清入關,往前推漢、唐其實都是毀於流民之禍,有感而發道:“人多了也是個麻煩。”

姚啟深以為然。

明軍沿運河發動攻勢,從運河調配物資,無需征集太多民夫,恰巧揚州府聚集了大批流民,江南百姓免於勞役之苦。

郭臻到揚州後,鄭秋軍情一天一報。

淮安城下彙集了鄭秋、林毅、方科和元洲共六萬正軍,加上府兵已過十萬,閻元留守高郵州大營。

清軍利用騎兵之利,日夜騷擾,但齊爾哈朗不敢與明軍決戰,鄭秋正在布置攻城事宜,從水路調集攻城炮。

明軍在戰場的優勢已經很明顯,這種優勢不是來自於士卒善戰,而是來自於明廷強大的經濟實力。

大明各地府兵製度由楊巍、姚啟和張煌三位能臣打下了基礎,府兵每年農閑時能進行幾個月的隊列和火銃訓練,光耗費的火銃和火藥也讓滿清無力承擔。

鄭謙和孫敬兩軍在盱眙城下損失三千士卒,很快可以從府兵中得以補充,半年磨煉之後,戰力便能恢複到從前。

江南從不缺錢,隻是從前那些財富都被士紳侵占,所以,有時候郭臻想到自己也許該感謝滿清。

如果不是滿清席卷江南,給他清除部分見風使舵士紳的機會,讓他建立了無可比擬的威望,他無法在江南順利推行改革。

前幾年,郭臻利用南京朝廷的生存危機,分化複興社,迫使陳瓏與他合作,現在他圖窮匕現,複興社在朝堂隻會淪為他的絆腳石。

郭臻又想起近日蘇州書院中的論戰,黃羲舌戰複興社士子,先是拋出“八股誤士”論,再到“農商皆本”,那個有些迂腐的儒生戰鬥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