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科舉不好,沒有更壞(1 / 2)

任何一種考試都會有漏洞,科舉也不例外,但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通過大門登堂入室的。科舉時代官員中學者大儒比比皆是,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模範作用反過來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的繁榮。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隻鼎,那麼政治、經濟、文化就是這隻鼎的三隻腳,科舉時代這三隻腳是“鼎足而立”的。而在“後科舉時代”,文化這隻腳明顯成了跛足,在權力與金錢麵前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兩隻腳的鼎當然是很難站得穩的。

本書對科舉的解讀以清代科舉為藍本,科舉製度雖然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隻有到了清朝才達到了一個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備的階段,並由此盛極而衰。要看科舉,哪個朝代也比不上清朝,看了清朝的科舉足以洞觀整個科舉史。清朝離我們時間上近,留下的文字資料很多,史實皆有案可查,不必像現在某些講史的人為了求新求奇,弄一些沒有考證的野史拿來大做文章。本書中,所有引用的資料皆來自前人的記憶,不僅是強調要以事實說話,還要證明最生動的曆史就在事實當中。

如果從科舉發展史來看,唐代是童年與少年,宋代是青年,元明是中年,而清代則是老年。科舉到了清代已是美人遲暮,但其吸引力並未因此而減弱,反而彰顯出末日瘋狂,“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就連身處中國的洋人也不免為之若癡若狂呢。

《春冰室野乘》和《清代野記》等晚清筆記中都記載了英國人赫德之子在中國參加科舉被拒之事。赫德從1863年擔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執掌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成為晚清三個獲得代表朝廷最高榮譽——太子太保頭銜的人之一,另兩個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春冰室野乘》記載赫德“仕中國五十年,不入國籍,不易章服,且仍食本國男爵之俸,亦創例也”,更難得的是他居然沒有被中國官場的醬缸汙染,在衰朽的大清帝國製度中創造出唯一廉潔而不貪腐的高效衙門。

赫德雖然不失本色,但是他的兒子赫承先卻被中國文化征服了。小赫仰慕中國科名,花錢買了個北京戶口,還捐納了一個監生身份,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赫德倒是很開明,不僅對兒子的舉動表示支持,還請名師來輔導。這個小赫八股文寫得還頗有水平,識者讚其文章“飽滿暢達,居然二十年前好墨卷也,試帖楷法,亦端謹不率”,真能上場的話中試概率看來還很高。然而,到了鄉試之年,赫承先報請參試的要求卻被反駁下來,朝廷堅決不同意他參加鄉試。另外一種說法是赫承先在順天貢院前被中國考生們群起攻之,嚇得不敢入場。

這件事讓赫德父子都很懊喪和惱火,為了安撫他們,清政府借皇帝萬壽慶典之機,賞了赫承先一個三品銜候選道。對此,梁溪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感歎道:“嗚呼!彼時若當國諸大臣能通權變者為之奏請,特賜二舉人,一體會試,既不占鄉試皿號中額,又使外人入我彀中,豈不大妙,乃竟聽其攻而去之。”李嶽瑞在《春冰室野乘》裏也大發感慨:“國權所係,輕以予人,絕不少惜。獨此等虛榮所在,乃竭力以爭之,可謂不識輕重矣。”據說李鴻章更是氣得大喊:“朝中無人,朝中無人!”

任何一種考試都會有漏洞,科舉也不例外,但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通過大門登堂入室的。科舉時代官員中學者大儒比比皆是,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模範作用反過來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的繁榮。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隻鼎,那麼政治、經濟、文化就是這隻鼎的三隻腳,科舉時代這三隻腳是“鼎足而立”的。而在“後科舉時代”,文化這隻腳明顯成了跛足,在權力與金錢麵前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兩隻腳的鼎當然是很難站得穩的。

本書對科舉的解讀以清代科舉為藍本,科舉製度雖然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隻有到了清朝才達到了一個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備的階段,並由此盛極而衰。要看科舉,哪個朝代也比不上清朝,看了清朝的科舉足以洞觀整個科舉史。清朝離我們時間上近,留下的文字資料很多,史實皆有案可查,不必像現在某些講史的人為了求新求奇,弄一些沒有考證的野史拿來大做文章。本書中,所有引用的資料皆來自前人的記憶,不僅是強調要以事實說話,還要證明最生動的曆史就在事實當中。

如果從科舉發展史來看,唐代是童年與少年,宋代是青年,元明是中年,而清代則是老年。科舉到了清代已是美人遲暮,但其吸引力並未因此而減弱,反而彰顯出末日瘋狂,“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就連身處中國的洋人也不免為之若癡若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