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國榮的話說,父親是一個極其有生意頭腦的商人。

名聲遠揚,加之張活海賣的衣服都是好萊塢最流行的時尚款,眾多明星相繼光顧。順理成章地,這家洋服店成為服裝界和演藝界的紐帶。張國榮日後便完成了這樣的跨界——學的是紡織,搞的是演藝。

家庭環境未必直接決定個性,卻影響著一個孩子的品位。遠離經濟核心的地段會孕育出“鄉非殺馬特”,暴發戶的子嗣也迷戀穿金戴銀。作為一個洋服店老板的孩子,所接觸的時尚文化,當然是最前沿的。見得多了,氣質也能被熏陶得優雅,張國榮的審美觀就是這樣一點點形成的。他幫父親送貨的那段日子,目睹了香港繁華的淺水灣,腦海裏就浮現了開著跑車在街上兜風的畫麵。這頗有文藝格調的幻想,在日後也成為現實。

“我見過很多氣質優雅的人,自那開始便向往生活上的享受。”

“Tailor King”是張活海的綽號,翻譯過來就是裁縫之王,但張國榮對此嗤之以鼻,覺得好土,好像外國人都姓King一樣。

他和父親的關係並不親近。如果換到現世,他足以和無數人“拚爹”,還是個有錢、有名望、有手藝的爹,但他們父子的情感是缺失的,這對一個孩子而言是無法補救的。張活海工作忙碌,一年到頭除了節假日很少回家。

張國榮成名後,曾經這樣回憶道:“很多人都認為,我小時候不跟爸爸媽媽一起住是不大可能的事。但偏偏碰巧就這麼有可能發生在你們熟悉的我的身上。現在我說這些可以用過去時了,可能就沒有那種心酸,沒有那種不開心了,但現在提起來心裏還是好像有根刺,其實現在都人到中年了,就不應該太在意自己的過去了。”

父母在中環的店鋪有兩層樓,他們住在樓下,樓上是工廠,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管理工人做工,卻也犧牲掉了陪孩子成長的樂趣。

“那時的大人都不太關心孩子的心理。或者我沒那麼幸運吧!總之我爸媽不太理我們心裏在想什麼,或者他們也沒那麼開通。那時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要照做,當時也沒什麼禁止虐待兒童的機構可以投訴,我並不是說父母虐待我們。小孩子給媽媽打其實是一種好事,但我連被打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渴望星期天我爸爸帶我去花園照相了。”

那一年,張國榮六歲,讀一年級。當時的他已經生得非常漂亮,一雙大眼睛,嘴唇紅紅的,看著跟個洋娃娃似的。他來到爸爸的辦公 室,碰到幾個伯伯和叔叔。麵對這麼漂亮的小朋友,長輩們心生憐愛,不禁問道:“仔仔,爸爸有沒有請你喝茶?”

“喝茶”是廣東人的說法,邊飲茶邊吃點心的意思,與其說是飲食習慣,莫不如稱之為一種相處形式。在北方人看來,那意境應該是閑散放鬆的,滿滿的溫情氛圍。

按張國榮的話說,父親是一個極其有生意頭腦的商人。

名聲遠揚,加之張活海賣的衣服都是好萊塢最流行的時尚款,眾多明星相繼光顧。順理成章地,這家洋服店成為服裝界和演藝界的紐帶。張國榮日後便完成了這樣的跨界——學的是紡織,搞的是演藝。

家庭環境未必直接決定個性,卻影響著一個孩子的品位。遠離經濟核心的地段會孕育出“鄉非殺馬特”,暴發戶的子嗣也迷戀穿金戴銀。作為一個洋服店老板的孩子,所接觸的時尚文化,當然是最前沿的。見得多了,氣質也能被熏陶得優雅,張國榮的審美觀就是這樣一點點形成的。他幫父親送貨的那段日子,目睹了香港繁華的淺水灣,腦海裏就浮現了開著跑車在街上兜風的畫麵。這頗有文藝格調的幻想,在日後也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