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晴
今天,是下鄉巡診的第4天,走了30多公裏山路,把柳平村每一戶都走到了。
晚飯不錯,一個尖椒炒土豆片,一個滄甘藍,都是微辣,又比昨天多吃了半碗米飯。
現在是晚上9點整,徐斌到山下打水還沒回來,不是欺負他,是輪到他了,不能亂了規矩。再說他也不怕走山路,因為他腳上的那些水疤起著良好的緩衝作用。
仇靖和平時一樣穿著一點式,倒扣在床上,拿個手電筒看他的英語六級模擬試題。我曾問過他:“再有幾天就考試了,現在執行任務回不去,還急著複習幹嘛?”他說:“就當比別人多複習一年,占便宜了。”這小子身上的包包已經增加至248個,再叮兩個就夠數了。該同誌上山時左手拿個竹竿,右手在身上不停地抓來抓去,和西遊記中的一位人物頗為相似。
徐斌回來了,隻提了半桶水,還狡辯說接到一半就停水了。算了,今晚不洗了,還是讓他倆洗吧,反正我也爬不起來了。
但願明天太陽別那麼毒,讓咱們涼涼快快地把民權村走完。
(摘自北川野戰醫院藥材科軍醫、第463醫院血液內科主治醫師張軟斌日記)
魚水情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小雨轉晴
下午翻越海拔4114米的夢筆山。即將到達山下時,中巴和貨車需要加水(高原地區跑山路的車輛都安裝有淋水器,以便在下坡時能向刹車片上噴灑冷水,防止刹車失靈),正好遇到一個加水站。
車剛停下,一個十幾歲的藏族小姑娘立即手拿水管向我們走來,幫我們加水。隨便嘮磕時我們得知,這地方由於地處高原,非常偏僻也非常貧窮,他們平時就是依靠給車輛加水賺些零錢補貼家用。但當加完水我們拿錢給她的時候,她卻不要,並說:“不能要你們的錢,因為你們是來幫助我們重建家園的,是我們的親人。”幾經推讓,看小姑娘實在不要,我們隻好換一種表達方式,那就是把帶的食品分一些給她,以表達我們的心意。要知道,地震過後,災區食品短缺,特別是在這大山之中,就更不容易購買。小姑娘看到食品很高興,也就不再客氣,接過食品的同時,還深深地向我們鞠了一躬,說:“謝謝解放軍叔叔。”
那一刻,我們的眼睛都濕潤了,大家心裏也都非常感動。事情雖然不起眼,但若幹年後,我想不管我們也好,那個小姑娘也好,我們都不會忘記這一幕,不會忘記這大山裏的魚水深情。
(摘自野戰防疫隊助理員、第208醫院院務處助理員秦建華日落己)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晴
經過半小時急匆匆的山路,我們趕到了滿眼斷壁殘垣的馬跪村。村長告訴我們,有30多名村民在地震中遇難,300多人不同程度的受傷。當村民得知我們是解放軍醫院的,一下子擁住了我們。從那些渴望的眼神裏,我感到鄉親們多麼信任解放軍,多麼需要醫療救援!
在一處臨時搭建的窩棚裏,有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蜷縮在門板搭起的床上,隆起的腹部與十月懷胎的孕婦相像。見到我們到來,老人掙紮著要下地迎接我們。據鄰家大嫂講,老人肝硬化腹水多年,他的老伴在地震中受了重傷,被送到了德陽,而他的兒女一直在外打工,現在老人的飲食起居都由她照顧,言語中流露出些許的無奈。我們給他做了詳細的檢查,留下必要的藥品,聯係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準備離開村子的時候,想到地震後井水不能飲用,應該給老人留些礦泉水,我抱著我們六個人所有的礦泉水向老人住的窩棚跑去,(沒想到)半路上竟然遇見老人正瞞姍地向我們走來,手裏也緊緊地握著兩瓶礦泉水……
天已經黑透了。回來的路上,隊員們一句話也沒說,(隻)默默地走著。也許餓得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也許正被那麼多的一幕幕深深震撼、感動著,也許從鄉親們渴望的眼神裏讀懂了什麼是信任,什麼叫責任。
我看了大家一眼,說:“讓我們開始吧!”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摘自綿竹野戰醫院政治處主任、第463醫院政治處主任陳鬆日記)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晴
今天又是感動的一天。吃完早飯正常上班,上午9點多來了一位理發誌願者,有40多歲,看上去挺有大城市理發師的氣質,是從浙江獨自趕到青川來給我們部隊官兵義務理發的。(他)從早上9點到晚上6點不停地理發,因為他技術好,我們女同誌也都讓他剪一剪。我們都想讓他休息一會兒,他也不休息,一直堅持給我們理完。中午和晚上在我們院一起吃的飯,他說已經好幾天沒吃上飯了,都吃的是方便麵。我真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他)默默為災區人民奉獻,無所圖,一天共理了五六十人,如果這樣下去,他的身體會受不了。但他一直堅持給我們理發,一刻也沒休息,很讓我們感動。我覺得一個人達到這種境界,是需要一定的經曆和閱曆。我真誠地希望世界充滿這樣的人,世界充滿這樣的愛。
(摘自青川野戰醫院門急診科護士長、第201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鄭祖群日記)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晴
這次來到災區,身臨其境,讓我更深地體會到災區人民對子弟兵的救援人員的感恩之情。
打掃衛生時到營地旁的一戶人家借小推車運垃圾,這家的大爺隻說了一句話,卻讓我深受感動,他說:“需要啥子就過來拿……”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卻飽含了災區人民對子弟兵的深厚感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防疫隊去借餐具,去借桌椅,他從無二話,總是熱情接待,毫無保留。
一次,從一個活動板房工地借了一個電錘,需要馬上歸還,可隊裏的車因為執行任務外出了,隻好叫了一個出租車。我對路不是很熟,司機師傅就一邊開車,一邊幫我打聽。路邊的群眾也都紛紛為我指路,而且不厭其煩。最終在大家的幫助下把電錘還給了工地。可當我回到駐地下車付錢時,司機師傅卻說什麼也不要,連連說:“你們千裏迢迢來到這裏幫助我們,我怎麼能收你們的錢呢?”通過這件事,還是讓我體會到了災區人民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