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證斯諾報告文學的藝術成就時,尹均生也同樣注意到報告文學作為新聞藝術筆法的“采訪現場的真實感”(《傑出的新聞記者斯諾和報告文學(兩行漫記)》);而在分析史沫特萊的《偉大的道路》時,也同樣注意到它“既有曆史文獻的性質,又有個人悲喜哀樂的文學色彩”(《論紀宴文學〈偉大的道路》)。
訂三因為在微觀性的細致分析背後,滲透著宏觀性的理論見解,所以就時刻都能夠自覺地把握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獨特個性和內在規律。從這樣的視角進行個案分析時,肯定就能夠達到洞察其實質的程度,敏銳地看出它高度的思想與藝術成就,作出十分精辟的分析來。
五、善於預洳和把握未來的前景
對於報告文學這種文體,尹均生確實是理解得相當精確的。他嚴格地區分開報告文學與小說這兩種文體的根本差異,科學地界說報告文學的不同於小說之處,認為它的對象是真人真事,如果像小說那樣進行虛構,就會產生嚴重失實的不良社會效應,所以始終堅持報告文學嚴格的真實性原則,堅決反對出於任何借口的虛構和“典型化”。正是因為堅持了報告文學文體的這一根本之點,就使得尹均生的研究工作具有極強的科學性。
然而這隻是指尹均生掌握報告文學的曆史與現狀此點而言的。他運用這種觀點分析和闡述報告文學的曆史與現狀時,固然得出了相當科學的結論,不過更令人注意的是他又並不局限於靜靜地躺在這一點上,而是敏銳地看到這種堅持嚴格真實性的報告文學創作中間,出現了一種另辟蹊徑的文學品種,它正在悄悄萌生,茁壯成長。
這就是他從外國報告文學創作中湧現出來的“新新聞主義”潮流中,發現了遵守嚴格真實性的報告文學固然還會有自己發展的前景,然而由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正促使廣大讀者增加著參與的意識,使他們更為關心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還由於知識水準和社會責任感的大大提高,他們比自己的前輩更為深切地理解尖銳複雜的社會問題和自己能否很好生存有著切身的關係。因而使得更多讀者都愈來愈喜歡看紀實的作品,卻對虛構的小說明顯地減少了閱讀的興趣。不過報告文學嚴格地不允許虛構的這種獨特個性,又限製了自己無法實現更廣闊地表達社會生活畫麵的任務,所以得出了報告文學必須向紀實文學(也稱紀實小說)演變的見解。我認為這是既看到了報告文學依舊有可能發揮自己的社會效應,又看到了它必須發展和衍變的前景。這無疑是一種對創作實踐有指導意義的科學性預見。
從國際報告文學的發展趨勢看來,確實是已經衍生出一種吸收某些小說寫作特點的紀宴文學作品。它的標準是並不進行創作方法意義上的全方位虛構,卻又衝破了口前報告文學創作中時間、場景和人物姓名的嚴格的真實性。為了更尖銳和廣泛地突出某些引人注目的社會生活,個別的時間、場景和人物,可以疊合、強調或省略。這樣就能夠使廣大讀者產生更多的聯想,引起更深的思索。因此這無疑是一種更具有震撼心靈力量的文學樣式。我深信尹均生這種立足於堅固事實基礎上的科學預見,對於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這兩者的更好發展,肯定會產生推動的力量,使其做到相得益彰,互相促進。馬克思說:“理論一旦掌握了群眾,就會成為一種物質的力量。”(《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我多麼希望看到中國的報告文學作家能夠寫出這兩種各有自己特點的文學創作來。
總之,在讀完了尹均生的《國際報告文學研究》論著之後,我的收獲是很大的,感想也分外的多,在這兒先表述上麵的這些意見,以供報告文學作家、研究家和廣大愛好者參考與匡正。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文學評論家。本文是作者寫的評論,承蒙作者同意,特作為本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