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曆史發展線索的勾勒

對於國際報告文學的曆史發展線索,也曾有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進行過初步的勾勒,然而尹均生《國際報告文學研究》對此的進一步闡述,卻明顯地是更為清晰和詳盡了。正像上麵所論證的那樣,由於抓住了它得以產生和壯大的時代與社會之根本原因,這樣就從掌握整個曆史畫麵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切實與豐滿地把握了國際報告文學的曆史發展線索。

論報告文學的產生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所羅列的拉吉舍夫《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海涅《旅行雜記》、恩格斯《烏培河穀來信》、獄更斯《美國雜記》、傑克·倫敦《深淵中的人們》等等,就像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麵那樣,讓讀者十分生動和真切地看到並理解了國際報告文學的發展史。

對於國際報告文學發展曆史的研究,尹均生除概括地闡述這方麵的線索之外,還重點地剖析了幾部重要的裏程碑式的作品。像對於馬克·吐溫的《密西兩比河上》,既分析了它所反映的社會內涵,又分析了它在藝術上“以係列社會畫麵組合成社會全景掃描”這些重要的特點。這樣就為認識報告文學文體的基本特征提供了生動和確切的例證。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法蘭西內戰》,尹均生從政論體報告文學這個嶄新的視角,詳盡地闡述了馬克思作為曆史肖像畫巨匠的傑出才能和善於將宏大場景與特寫“鏡頭”交錯組合的史詩氣魄,並且指出《法蘭西內戰》在全部描述中總是浸透著氣勢磅礴的感情色彩,以及雄辯、辛辣與悲壯激越的政論風格。像他從此種視角所作出的論述就十分自然地將這部經典著作置於國際報告文學史的重要地位。

尹均生對於約翰·裏德《震撼世界的十天》的論述以及緊接著對於基希《列寧同誌問候你》和高爾基《列寧》的論述,無疑就是在告訴讀者,他已經將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的曆史線索引向社會主義文學的新階段。至於對斯諾的不少論述。又將國際報告文學的發展線索,十分自然地引向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這樣就從曆史階段的演進,以及地域麵積的擴展,生動和形象地顯示了同際報告文學正向一個嶄新曆史時期發展的線索。

對於中國的作家和學者來說,在研究整個國際報告文學領域的時候,無疑應該充分注意自“五四”直至當前蓬勃成長的中國報告文學創作曆史,尹均生在這方麵是做了大量工作的。譬如說他的《魯迅對外國報告文學的介紹》,就簡略地勾勒了魯迅對國際報告文學創作所進行的介紹工作。雖然並未充分地展開闡述,卻開拓了一個被許多魯迅研究者所忽略的課題。這是一項填補空白的工作,也是一項很有趣味和意義的工作。

對於瞿秋白和周恩來報告文學創作的剖析,以及從陸定一《五州節的上海》、夏衍《包身工》,直到解放區的報告文學創作和“文革”結束之後的新時期以來,對於徐遲、黃鋼等著名作家報告文學創作曆史綜台的勾勒,確實都為國際報告文學這部宏大的曆史,提供了清晰和簡略的續篇。

四、思想和藝術的精辟分析

我在上麵講到了尹均生分別從宏觀和微觀這兩種視角所進行的研究工作,這樣就相當完滿地保證了自己在微觀分析時所具有的宏觀把握,以及在宏觀俯視時所具有的微觀研究。像這樣從兩個方麵得出的結晶與升華,對於不少個案的論證來說肯定就會使他更有可能發表精辟的見解。

像他對於《密兩兩比河上》的分析,從思想涵義這個方麵來說,既顯示了對於勞動的讚美和憧憬,對於工人階級團結和鬥爭的稱頌,又洞察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文明與繁榮背後的腐朽和墮落。這正是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進行宏觀俯視所得出的科學結論。而從藝術分析這個方麵來說,又由於是把握了報告文學基本特征的理論見解,才會著重注意它不同於小說文體的濃鬱抒情筆調和“以係列社會畫麵組合成社會全景掃描”。這種藝術手法,表現出他緊緊抓住對報告文學來說更具有核心意義的某些藝術特征。

尹均生對於每一個案所進行的思想與藝術分析,幾乎都是這樣抓住“激情和遠見相結合”,“追求新聞直觀性的最佳效果”,“曆史性事件和人物緊密結合起來”,“非連續的情節、多角度的描繪”(《約翰·裏德及其(震撼世界的十天)》);“準確地捕捉住生動的細節,逼真地描繪人物的形象,深刻地體現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用夾敘夾議的筆法,把熱烈的讚美、誠摯的抒情和尖銳潑辣的政論交彙成一曲雄渾的交響樂章”(《讀高爾基的(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