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韓廷大軍已由大村益次郎掌管,見幕府餘黨作亂不服,派遣征討大軍,不日殺至長岡,卻說這長岡乃越後北部強藩,民風質樸強悍,藩主牧野忠信為德川家康十七將之一的牧野康成之後,曾與官軍談判要求武裝中立被拒絕,遂加入奧羽越同盟和官軍作戰。5月19日,官軍攻克長岡。長岡城下町屋舍被焚毀達二千五百餘間,兵學所、藩校崇德館、社寺等重要設施也蕩然無存。數十年來所積之軍用金二十萬兩,大炮四十門,武器彈藥無算,盡被官軍掠走。以後雙方在長岡附近反複格鬥,難解難分。7月初官軍增兵達四萬三千人,最終奪取長岡,同盟軍在越後北部徹底敗北。越後諸藩見大勢已去,隻得相繼向新政府投降。
官軍乘勝追擊,蕩平東北諸地。此戰韓廷終獲全勝,史稱“戊辰戰爭”。期間忠勇之士輩出,會津若鬆城內三百少年武士,組織白虎隊,頭纏白帶子,奮勇為藩主而戰,會津藩投降後,白虎隊員一齊剖腹自殺——最大的十七歲,最小的十五歲,甚為慘烈。更有那下總國鄉士相樂總三組織赤報隊,進入關東為新政府軍開辟道路,向農民宣傳減租的政策。然戰爭尚未結束,政府便決定食言,遂以冒充官軍為罪名解散赤報隊,將相樂總三等首領處死。那新選組一幹武士,多奮勇力戰,至死方休。
天下既定,天皇論功行賞,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人操持大權,擁戴新君。這日睦仁上韓,言道:“如今列強環飼,群雄紛爭,朕欲令日本雄飛世界,開拓萬裏波濤,揚國威於海外,該當如何?”岩倉奏道:“陛下率領義士,興兵誅暴亂,而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請先議帝號。”木戶道:“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嚐有,《易經》雲‘聖人南麵聽天下,向明而治’,臣等昧死上尊號,年號‘明治’”眾人皆稱善,遂以”明治“為號,1868年即為明治元年。之後遷都江戶,改名東京。又頒下《五條誓文》,乃雲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盛行經綸;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誌,務使人心不倦;破舊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振興皇國。又建“東京招魂社”,以悼戊辰戰爭中為天皇而犧牲的軍人。之後取《左傳》“吾以靖國也”,將東京招魂社改名靖國神社,希求國家安定。
天皇又道:“昔日列強來犯,迫使我等簽下不平等條約,朕每憶及此事,如芒在背,不知各位卿家有何計策,一洗前恥。”隻見大久保奏道:“舊幕府與各國締結條約,乃苟且偷安之措置。時至今日,已與舊幕府時期處境不同,臣民無不感戴皇威,國家之開化亦日進一日,人心已非昔年之比。眼下《安政條約》已屆期滿,我等不若乘此機會修改條約,光複國威。”木戶道:“西洋列強狼子野心,如何肯與我等方便?”岩倉具視道:“臣願出使歐洲,修好諸國。”天皇道:“如此甚好,卿等籌備妥當,便行出洋。”岩倉等人謝恩退下,籌劃出洋考察一事,不想如此一來,又引得日本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欲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