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原上的盛事(1 / 2)

開創新的前程,自應由衷的讚美;然而,保護我們所由來的固有傳統包括文化形態、生存方式,不使它隨風而逝,同樣也不容忽視。人們的習慣是“待到無時想有時”。一種事物,常常是在它永遠消失之時,才會追懷它、珍視它。查幹淖爾的蒙古族兄弟,對於傳統的尊重是感人的,他們在滿腔熱忱地接受現代化所賜予的科技成果的同時,把已經融入生命的那種原生態的古老漁獵文化,視為靈性之根、民生之源、族群之魂,視為人類久遠的生存智慧,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冬季捕魚仍然保持著固有的集體勞作方式。所有的捕魚工具都是傳統的,那長長的拖網,筆直的帶網杆,用於擺動和矯正冰下拖網運行的扭矛,鋒利而沉重的鑿冰鑹,還有那運載沉重網具的大馬車,都屬於原生態。尤其是用馬匹來轉動絞盤以拖拉冰下大網的“馬輪”,大概在其他地方早已絕跡了。漁民們,也包括當地政府官員,未必熟悉古代先哲“數罟(細眼的網)不入洿池”和“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捕獲以時)的規則,但他們憑借智慧的祖先傳授下來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嚴格控製網孔,堅持每年集中冬捕一個月,保證漁類充分繁殖,不搞“竭澤而漁”;湖區禁止上工業項目,絕對製止環境汙染,全力打造生態、綠色品牌。他們說,這樣重視對資源、生態的保護,說到底還是出於對自身發展與安全的需要。

查幹湖坐落於吉林鬆原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這裏曆史悠久,蒙、滿、漢等多民族和睦共處,漁獵、遊牧、農耕多元文化融合。看似荒涼、靜寂,卻到處張揚著迷人的風致和特殊的文化魅力,隨便走進一個地方,就會有民族藝術瑰寶展現在眼前;無分男女老少,都熱情奔放,能歌善舞,他們儉於物質,而豐於自然,富於詩性。令我感觸尤深的是,當下城鄉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和高強度的人為幹預,經濟與文化、物質與精神的矛盾日益加劇,人們遠離自然、告別傳統,生命正逐漸失去光澤,心靈中充滿現代性的焦慮。反映在生活中,所憑借的機械愈多,同自然的接觸就越少,詩意的存在也就愈益稀薄。而查幹湖的醒眼之處,正在於他們仍然保持著對自然、生靈的敬畏,體現出素樸而神秘的東方古老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引發出人們對於大自然、原生態的基本價值的遙遠而溫馨的記憶。這種記憶的表述,可以借用《紅樓夢》中賈寶玉的一句話:“看著麵善,心裏倒像是舊時相識,恍若遠別重逢的一般。”

這裏是一個完全感性的世界,聲音和色彩的世界,歡呼笑語、歌鼓喧闐的世界。這種勞動中歌舞、豐收時慶祝的美學意義,是在浩大的時空中,通過一個個勞動者的體溫與脈搏展現了自古迄今的無窮的生命活力。這裏多的是粗獷而真實的曆史遺存,無須借助於深邃、高超的理念,也用不著附加什麼獵奇的視角和矯情的浪漫。表麵上看,這荒寒的角落,似乎是被詩意與哲學遺忘了,其實質卻蘊涵著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回歸與生命還鄉,攢集了太多的心理文化和哲學命題。

(2009年)

開創新的前程,自應由衷的讚美;然而,保護我們所由來的固有傳統包括文化形態、生存方式,不使它隨風而逝,同樣也不容忽視。人們的習慣是“待到無時想有時”。一種事物,常常是在它永遠消失之時,才會追懷它、珍視它。查幹淖爾的蒙古族兄弟,對於傳統的尊重是感人的,他們在滿腔熱忱地接受現代化所賜予的科技成果的同時,把已經融入生命的那種原生態的古老漁獵文化,視為靈性之根、民生之源、族群之魂,視為人類久遠的生存智慧,一代代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