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樂荷,朵樂荷(1 / 3)

有時,我們沒經事先聯係,隨意走進哪個彝家,男女主人也總是很有禮貌迎迓接待,決不會冷落了這種不速之客。裏巷徜徉,隨時都能聽到彝家的暖人情懷的祝酒歌:

遠方的朋友,來喲,來喲!

珍貴的客人,來喲,來喲!

請喝一杯彝家祝福的酒,豐收的酒喲!

彝家的心像篝火一樣紅,金子一樣真喲!

請喝下這珍貴的酒啊,接受彝家的一片深情喲!

客人登門,酒是必備的,往往客人一就座,主人便立即遞過來一杯酒,然後邊敘邊飲,以酒代茶,一直喝到客人起身告辭。彝家待客慷慨大方,他們有句俗話:“一鬥米不吃十天,難以度年;十鬥米不做一頓,無法待客。”

著名的民族學家林耀華先生,四十年間三上涼山,對於彝家的這種盛情待客,有更深的體會。一次,他到昭覺縣的甲甲阿吉家串門,因為這裏地處平壩,為了讓家中的羊避暑,主人事先把羊寄放到山上的親戚家裏。現在來了客人,一時無羊可捉,沒有肉食款待,主人感到很難堪,便一連氣殺了四隻雞來下酒,還再三地表示過意不去。

還有一次,在爾吉久布家,見客人來到,主人當場就花二百元錢,買下了一頭牛來,準備宰殺。林先生一看這種情勢,趕忙登車告別,如同逃跑一般。雖然心知這樣做會使主人不悅,但無論如何,也不忍心讓他無端作如此大的破費。

彝家認為,善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他們說,步子直才能走得快,心腸好才能交朋友。存善心,行善事,既可以造福自己,又可以蔭庇子孫。廣泛流傳在民間的大量故事傳說,都宣揚了這類思想。長期的生產力低下,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艱難,加上天災人禍頻仍,使他們養成了合群互助、團結齊心、扶弱抑強的風尚。

這次,作家采風團來到涼山彝寨,熱情好客的主人更是早早地歡聚村頭,置酒接風。一隊靚裝麗服、美目流盼的彝族姑娘,手裏擎著酒杯,高歌侑酒。我以素無飲酒習慣為辭,姑娘們便齊聲唱著:

大表哥,你要喝。

你能喝也得喝,

不能喝也得喝,

誰讓你是我的大表哥!

喝呀,喝!我的大表哥!

在這種情殷意切的態勢下,別說是濃香四溢的美酒,即使是椒汁膽液,苦藥酸湯,也不能不傾杯而盡。

在接風席上,彝族姑娘們表演了一個《喜背新娘》的歌舞節目。

寨子裏的姐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把阿呷姑娘圍在木屋中央,和著歌聲、笑聲,為她將紅白相間的童裙換成中段為黑藍兩色的少女長裙;將獨辮分成雙辮,盤在花頭帕上。——阿呷姑娘就要出嫁了。女伴們的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惹打》嫁歌還沒有落音,外麵的迎親隊伍已經進來了。

啊,原來,散文作家吳先生竟“混”在迎親客裏麵,而且是“喜背新娘”的角色。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大家齊聲道“好”,一致讚揚導演的眼力。隻見姑娘們七手八腳,瞬間就用鍋煙灰把我們的“江南才子”打成了花臉,引得全場哄然大笑起來。吳才子靈巧機智,趁著慌亂、喧嘩,背起新娘阿呷就走,把全場歌舞騰歡推上了高潮。

有時,我們沒經事先聯係,隨意走進哪個彝家,男女主人也總是很有禮貌迎迓接待,決不會冷落了這種不速之客。裏巷徜徉,隨時都能聽到彝家的暖人情懷的祝酒歌:

遠方的朋友,來喲,來喲!

珍貴的客人,來喲,來喲!

請喝一杯彝家祝福的酒,豐收的酒喲!

彝家的心像篝火一樣紅,金子一樣真喲!

請喝下這珍貴的酒啊,接受彝家的一片深情喲!

客人登門,酒是必備的,往往客人一就座,主人便立即遞過來一杯酒,然後邊敘邊飲,以酒代茶,一直喝到客人起身告辭。彝家待客慷慨大方,他們有句俗話:“一鬥米不吃十天,難以度年;十鬥米不做一頓,無法待客。”

著名的民族學家林耀華先生,四十年間三上涼山,對於彝家的這種盛情待客,有更深的體會。一次,他到昭覺縣的甲甲阿吉家串門,因為這裏地處平壩,為了讓家中的羊避暑,主人事先把羊寄放到山上的親戚家裏。現在來了客人,一時無羊可捉,沒有肉食款待,主人感到很難堪,便一連氣殺了四隻雞來下酒,還再三地表示過意不去。

還有一次,在爾吉久布家,見客人來到,主人當場就花二百元錢,買下了一頭牛來,準備宰殺。林先生一看這種情勢,趕忙登車告別,如同逃跑一般。雖然心知這樣做會使主人不悅,但無論如何,也不忍心讓他無端作如此大的破費。

彝家認為,善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他們說,步子直才能走得快,心腸好才能交朋友。存善心,行善事,既可以造福自己,又可以蔭庇子孫。廣泛流傳在民間的大量故事傳說,都宣揚了這類思想。長期的生產力低下,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艱難,加上天災人禍頻仍,使他們養成了合群互助、團結齊心、扶弱抑強的風尚。

這次,作家采風團來到涼山彝寨,熱情好客的主人更是早早地歡聚村頭,置酒接風。一隊靚裝麗服、美目流盼的彝族姑娘,手裏擎著酒杯,高歌侑酒。我以素無飲酒習慣為辭,姑娘們便齊聲唱著:

大表哥,你要喝。

你能喝也得喝,

不能喝也得喝,

誰讓你是我的大表哥!

喝呀,喝!我的大表哥!

在這種情殷意切的態勢下,別說是濃香四溢的美酒,即使是椒汁膽液,苦藥酸湯,也不能不傾杯而盡。

在接風席上,彝族姑娘們表演了一個《喜背新娘》的歌舞節目。

寨子裏的姐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把阿呷姑娘圍在木屋中央,和著歌聲、笑聲,為她將紅白相間的童裙換成中段為黑藍兩色的少女長裙;將獨辮分成雙辮,盤在花頭帕上。——阿呷姑娘就要出嫁了。女伴們的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惹打》嫁歌還沒有落音,外麵的迎親隊伍已經進來了。

啊,原來,散文作家吳先生竟“混”在迎親客裏麵,而且是“喜背新娘”的角色。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大家齊聲道“好”,一致讚揚導演的眼力。隻見姑娘們七手八腳,瞬間就用鍋煙灰把我們的“江南才子”打成了花臉,引得全場哄然大笑起來。吳才子靈巧機智,趁著慌亂、喧嘩,背起新娘阿呷就走,把全場歌舞騰歡推上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