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樂荷,朵樂荷(2 / 3)

在涼山彝家婚禮的實際生活中,不管去往男家的路是遠是近,新娘都得由人背著,有的地方也可騎馬。因為新娘的雙腳是不能沾地的,這祖輩傳留的規矩,誰也不能違背。彝族諺語說:“不搶不背身不貴,背去的媳婦賽千金。”

背新娘頗有講究,一般由新郎胞弟或堂弟擔任。要求背上的新娘要側身、曲膝,雙手擱放胸前;背新娘者不得用繩帶捆係,隻能雙手托住新娘彎曲的小腿。如果路程遙遠,需要在途中過夜,新娘亦不能進入迎親隊伍借宿的人家,隻能在戶外由人們輪流守護著,靜待天明。

鍋煙抹臉的習俗由來已久。從考古學與人類學的考據資料看,黑色在原始民眾的觀念中,往往具有某種神性的意義。在人的身體上特別是臉麵上塗黑,是一種帶神秘色彩的巫術禮儀,有驅邪、祈福、禳吉的意圖。

在西羌故地天水一帶,有在公爹臉上抹鍋煙灰以祝福納吉的婚俗。遠處東北、北部邊疆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族,都有“抹黑日”或“抹黑節”,時間是正月十六——諸神歸天、人間新生活開始這一天。早起後,老人給尚未起床的兒孫腦門上抹一點鍋灰,把這作為一種佑護生靈的節慶禮儀。這在許多民族中都是共通的。

當然,時至今日,除了局部地區古風猶存,抹黑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祝福意義外,其他地方,中古以後,人們賦予色彩的情感發生了變化,黑色已經走向反麵,成為貶義。這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依我看來,“尚黑”可能與火的崇拜有關。鍋底黑的魔力,根源於對火的信仰。因此,凡是有抹黑習俗的地方,同時也都存在對火神崇拜的習俗。自古就有“彝人敬火,漢人敬官”的俗諺。

在老輩的彝族群眾心目中,火是聖物,它能夠淨化一切。年節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轉三圈,或將一塊石頭燒過,經淬水冒出蒸汽,再將祭品在上麵繞過三圈,就可以除掉一切汙濁。他們視火為神物,視鍋莊、火塘為神之所在,嚴禁人畜踐踏與跨越。獵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繩,在家要掛在屋壁上方,用後隻能用手壓滅,而不許用唾沫淹滅。火是中心,哪裏有了火,哪裏便會圍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們的軸心。

這是一個愛火、敬火的民族,她的曆史就是一條火的長河。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節日——火把節,實際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節。人類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的光焰照亮的。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習俗。然而,像我國西南藏緬語係的幾個少數民族這樣,把火的崇拜神聖化,並以節日形式固定下來,同預祝豐收相結合,卻是不多見的。

關於火把節,當地流布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旱情十分嚴重,莊稼長得瘦弱不堪。可是,天神仍然派出差役,下界催租逼債。人們苦苦求饒,還是顆粒不留,統統收走。這激怒了英雄惹地豪星,決心把這個惡差除掉。結果在六月二十四這天,在比賽摔跤時,把他摔死了。正當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天神發出命令,要放出天蟲,毀滅所有莊稼。說時遲,那時快,轉眼之間遮天蔽日的天蟲便把一片片莊稼吞噬淨盡。豪星看了心痛如焚,忽然情急生智,想起了應該借助火神威力來撲殺害蟲,保護莊稼。於是,動員男女老幼采來蒿稈紮成火把,滿山遍野燃燒起來,經過九天九夜的激戰,終於消滅了天蟲,保住了即將收獲的莊稼。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為民除害的英雄,也為了祈禱豐收,年年都點燃火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節。

但是,書倫修撰的《西昌縣誌》記載的火把節起源,卻是一個哀惋動人的故事:

唐代開元年間,雲南有六詔,其中的南詔想要並吞另外五詔,在六月二十四這天,召集五詔首領宴飲於鬆明樓。五詔中的鄧出行前,妻子慈善看出其中的陰謀,力阻夫君前往,不聽,便含悲飲泣,將一個鐵鐲戴在丈夫的手腕上。宴會間,鬆明樓火起,五詔其他首領均葬身火海,骸骨難以辨認,唯獨鄧因腕上戴有鐵鐲,被部下認出運回。

南詔王驚羨慈善的才慧,欲以重金聘之。慈善以夫死未葬為辭。既葬,她便率兵據城自守,南詔攻了三個月也沒有攻下。後來彈盡糧絕,夫人盛服端坐,饑餓而死。百姓為了紀念她,每年到六月二十四這天,便燃起火把,並用以照田祈年。後人有詩雲:

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餘哀。

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

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釧隱自哀。

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關於火把節的來源,此外還有十幾種說法。就廣大民眾的意願來說,當然更傾向於第一種,因而流傳得也最廣泛。

這次作家采風活動的核心內容,就是參加農曆六月二十四的涼山彝族火把節。吃過早飯,大家就乘車來到普格縣五道箐鄉拖木溝的一處非常開闊的草坪,四周天然隆起,形似看台,上上下下已經坐滿了人群,據說達三萬多人。

彝家有一句諺語:過年是嘴巴的節日,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意思是,過年講究吃好喝好,而火把節講究的是穿戴打扮,好玩耐看。放眼望去,盡是姑娘們的七彩裙、花頭帕、繡花坎肩和小夥子們的白披氈、藍披氈、花腰帶,好像一個碩大無朋的五彩花環罩在青蒼的碧野上。

最先出場表演的是彝家女兒,她們打著黃油傘,相互牽著三角彩巾,圍成一個又一個圓圈,唱起了優美動人的“朵樂荷”。歌聲美,舞步輕,織成了一條情韻綿綿的女兒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陽花在藍天下緩緩滾動。

同來的詩人們看了,熱情洋溢地讚頌說,彝家姑娘穿的是不用文字記載的神話,繡的是民族創世紀的史詩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她們用彩色絲線編織著似水柔情,傾注著對美好事物的憧憬。

最能充分展示這種美的姿彩的,是已有千年曆史的選美活動。選美,既看姑娘們的身材容貌,穿著打扮,又要看她們的儀態風采,還要看平時的道德品行,包括對待父母長輩的表現。評委們都是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一整天在過節人群中尋覓、揀選,反複比較、協商,評判意見頗具權威性,沒有人會懷疑、指責。每次火把節每個場地隻選三名,一旦評出,便成為姑娘們心儀的目標,小夥子心中的偶像。哪家出了美女,哪家的瓦板房四周,晚間便口弦聲不斷,清晨背水路上的腳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