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人們是否曉得,為了實現這“兩個超越”,他竟耗費了多少心血,曆經何等艱辛啊?隻要翻開那部《曾文正公全集》瀏覽一遍,你就不難得出結論,他是一個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是一個終生置身煉獄,心靈備受熬煎,曆經無邊苦痛的可憐蟲。
“功名兩個字,用破一生心。”他自從背負上從儒家那裏承襲下來的立功揚名的沉重包袱之後,便墜入了一張密密實實、巨細無遺的羅網,任憑你有孫悟空那樣的衝天本領,也難以掙破網眼,逃逸出去;何況,他自己還要主動地參與結網,刻意去做那“綴網勞蛛”呢!隨著讀書漸多,理路漸明,那一套“立德、立功、立言”的終極追求,便像定海神針一般把他牢牢地鎖定在無形的煉獄裏。
歌德老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性格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這恐怕不是一個“遺傳基因”所能了得,主要的還應從環境和教養方麵查找原因。雄厚而沉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已經為他做好了精巧的設計,給出了一切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再作別樣的選擇。他在讀解曆史、認知時代的過程中,一天天地被塑造、被結構了,最終成為曆史和時代的製成品。於是,他本人也就像曆史和時代那樣複雜,那樣詭譎,那樣充滿了悖論。這樣一來,他也就作為父、祖輩道德觀念的“人質”,作為封建祭壇上的犧牲,徹底地告別了自由,付出了自我,失去了自身固有的活力,再也無法擺脫其悲劇性的人生命運。
二
這種無形的煉獄,是由他自己一手鑄成的。其中的奧蘊無窮,但一經勘破,卻也十分簡單:要實現“兩個超越”,就必須跨越一係列的障礙,麵對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這也就是他進退維穀,跋前疐後,終生抑塞難舒,身後還要飽遭世人訾議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一切建立奇功偉業者,都免不了要遭遇忠而見疑、功成身殞的危機,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於他的漢員大臣身份,在種族界隔至為分明的清朝主子麵前,這種危機更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頭上。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兩難選擇:如果你能夠甘於寂寞,終老林泉,倒可以避開一切風險,像莊子說的,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一點是他所不取的——聖人早就教誨了:“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而要立功名世,就會遭讒受忌,就要日夕思考如何保身、保位這個嚴峻的課題。明乎此,就不難理解曾國藩何以懷有那麼強烈的危機感,幾乎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對於古代盈虛、禍福的哲理,功高震主、樹大招風的曆史教訓,實在是太熟悉、太留意了,因而時時處處都在防備著顛危之虞、殺身之禍。
他一生的主要功業在鎮壓太平軍方麵。但他率兵伊始,初出茅廬第一回,就在“靖港之役”中遭致滅頂的慘敗,眼看著積年的心血、升騰的指望毀於一旦,一時百憂交集,痛不欲生,他兩番縱身投江,都被左右救起。回到省城之後,又備受官紳、同僚奚落與攻擊,憤懣之下,他聲稱要自殺以謝湘人,並寫下了遺囑,還讓人購置了棺材。心中慘苦萬狀,卻又“啞子吃黃連”,有苦不能說,隻好“打掉門牙肚裏吞”。正如他所自述的:“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濱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可是,人們是否曉得,為了實現這“兩個超越”,他竟耗費了多少心血,曆經何等艱辛啊?隻要翻開那部《曾文正公全集》瀏覽一遍,你就不難得出結論,他是一個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是一個終生置身煉獄,心靈備受熬煎,曆經無邊苦痛的可憐蟲。
“功名兩個字,用破一生心。”他自從背負上從儒家那裏承襲下來的立功揚名的沉重包袱之後,便墜入了一張密密實實、巨細無遺的羅網,任憑你有孫悟空那樣的衝天本領,也難以掙破網眼,逃逸出去;何況,他自己還要主動地參與結網,刻意去做那“綴網勞蛛”呢!隨著讀書漸多,理路漸明,那一套“立德、立功、立言”的終極追求,便像定海神針一般把他牢牢地鎖定在無形的煉獄裏。
歌德老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性格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這恐怕不是一個“遺傳基因”所能了得,主要的還應從環境和教養方麵查找原因。雄厚而沉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已經為他做好了精巧的設計,給出了一切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再作別樣的選擇。他在讀解曆史、認知時代的過程中,一天天地被塑造、被結構了,最終成為曆史和時代的製成品。於是,他本人也就像曆史和時代那樣複雜,那樣詭譎,那樣充滿了悖論。這樣一來,他也就作為父、祖輩道德觀念的“人質”,作為封建祭壇上的犧牲,徹底地告別了自由,付出了自我,失去了自身固有的活力,再也無法擺脫其悲劇性的人生命運。
二
這種無形的煉獄,是由他自己一手鑄成的。其中的奧蘊無窮,但一經勘破,卻也十分簡單:要實現“兩個超越”,就必須跨越一係列的障礙,麵對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這也就是他進退維穀,跋前疐後,終生抑塞難舒,身後還要飽遭世人訾議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一切建立奇功偉業者,都免不了要遭遇忠而見疑、功成身殞的危機,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於他的漢員大臣身份,在種族界隔至為分明的清朝主子麵前,這種危機更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頭上。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兩難選擇:如果你能夠甘於寂寞,終老林泉,倒可以避開一切風險,像莊子說的,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一點是他所不取的——聖人早就教誨了:“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而要立功名世,就會遭讒受忌,就要日夕思考如何保身、保位這個嚴峻的課題。明乎此,就不難理解曾國藩何以懷有那麼強烈的危機感,幾乎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對於古代盈虛、禍福的哲理,功高震主、樹大招風的曆史教訓,實在是太熟悉、太留意了,因而時時處處都在防備著顛危之虞、殺身之禍。
他一生的主要功業在鎮壓太平軍方麵。但他率兵伊始,初出茅廬第一回,就在“靖港之役”中遭致滅頂的慘敗,眼看著積年的心血、升騰的指望毀於一旦,一時百憂交集,痛不欲生,他兩番縱身投江,都被左右救起。回到省城之後,又備受官紳、同僚奚落與攻擊,憤懣之下,他聲稱要自殺以謝湘人,並寫下了遺囑,還讓人購置了棺材。心中慘苦萬狀,卻又“啞子吃黃連”,有苦不能說,隻好“打掉門牙肚裏吞”。正如他所自述的:“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濱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