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7.一扇善門: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待人接物
楊笑梅從單位回到家已是播天氣預報的時候。
吃過晚飯,李博文湊到楊笑梅的耳朵邊:兒子從放學到吃過晚飯,一直不太高興,不知為什麼。
是嗎?楊笑梅故意扯著嗓子喊道:兒子!就要放暑假了,怎麼不高興呢?李楊沒有吱聲,到裏屋拿出這次考試的作文,放在客廳的沙發上,說,媽!看看這是啥老師?怎麼評的我的作文?哼!
楊笑梅看了作文後說,“七月流火”這詞用得就是不對,我不用給你解釋了,你到網上去查一查“七月流火”真正的意思。
李博文倒是很利索,馬上到電腦上去查。李楊也到另一台電腦上去查。
沒幾分鍾時間,倆人幾乎同時來到客廳。
老婆厲害啊!
李楊不好意思地笑著說,老師是對的。
父子倆說完,幾乎同時坐在楊笑梅的左右。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它的真實含義與一種天文現象密切相關。詞語中的“火”指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可不是火星,火星是太陽係裏的一顆大行星,而大火星則是一顆恒星。它是天蠍座裏最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也稱之為心宿二。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所以才由此得名。“流”是一個動詞,這裏指星往西運行、落下。“七月流火”一詞的真正意思並不是表示天氣炎熱,而是表示暑熱開始減退、天氣漸漸地涼了起來,如果用“七月流火”來形容七月炎熱的天氣則是犯了望文生義、南轅北轍的錯誤。
李博文發出感慨:哦,原來“七月流火”根本不是指陽曆(公曆)七月天氣炎熱,而是指陰曆(農曆)七月,天氣漸漸變涼的時節。所以,用“七月流火”形容酷暑炎熱的高溫天氣,完全是錯誤的。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在引用古語的時候,一定要追本溯源,千萬不要想當然,以免鬧出笑話。明白了沒?乖兒子!
兒子李楊看了看爸爸,又扭頭看了看媽媽,很乖地點點頭,笑著“嗯”了一聲。
楊笑梅看著兒子,心裏有一種滿足,上次的離家出走,李博文用三個夜晚的時間,好好地給兒子談談了心,兒子最近的學習勁頭有了長進。
好,乖兒子,到屋裏學習去吧!爭取早一天趕上你媽的水平。李博文說。
楊笑梅和兒子聽著這話都“哈哈”地笑了。
好咧……聽老爸的沒錯。
李博文喝了口茶,拿過笑梅的杯子,到飲水機前接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說,老婆,我今天看到你的發小馮智和你的好姐妹杜迎雪了。
迎雪回來了?在哪?
今天我們單位在國賓大廈搞培訓,在大廳遇到的。
哦,他們也在國賓培訓?
不知道。
就他們兩人?
嗯。
打招呼了?
沒有。
沒有?
也許他們沒看見我。
你呀!就是不愛說話,看見他們了你還不主動點。
我感覺他倆看見我了,好像有意在躲我。
怎麼會呢?……他們倆在一起,怎麼沒和我聯係?
你別主動問啊,也許人家不願意讓人知道。
問問也沒事,我們之間很鐵的!
瞧你那……那自信的樣兒!別冒傻氣啊!
他們倆剛認識,迎雪怎麼沒和高強在一起呢?
我的老婆呀!你長點心眼,好不好?男女之間的事,你不要隨意去問,這裏麵有……
這時,楊笑梅的手機響了,哦,好!好!我知道了。
電話是燕都報社的一個好朋友打來的,告訴她明天上午9點到藝術中心,有一個傳統文化報告會,希望來聽一聽,在雜誌上報道一下。
楊笑梅對媒體朋友們的邀請向來痛快應允。
通完電話,楊笑梅想接著打問馮智和迎雪的事時,李博文已經坐在電腦前上網了。她想,這裏麵一定有什麼情況。
第二天,楊笑梅準點來到藝術中心,門口彙集了大量的車輛,可謂是人山人海。
楊笑梅從媒體組組長處領取了掛牌,資料,門票,跟隨人群入場。
三千多人的會場座無虛席。台上是原中央電視台的一位主持人,陳姓先生做傳統文化報告。
……非常榮幸向各位做一個彙報。對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彙報團的老師們包括我在內,都是剛剛學習不久,希望各位能夠多指教多指導。希望有更多的同學、同仁一同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來共同感恩我們的先祖,感恩偉大的祖國,感恩人民的鼓勵。……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倡導的“弘揚中華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到底什麼是有道德的人?第一,道是什麼?其實說法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永遠不變。比如說早上起來太陽東邊升起,幾點一定升起來,晚上一定落下去。四季是什麼樣子?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法國蘋果也是秋天結果啊。這是什麼?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各位一定要記住。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按照這個規律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
……
從“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等方麵細講並列舉了好多的實例。還有電影明星丁嘉麗、億萬富翁、記者、醫生、老師等職業的人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曆上台講述。
楊笑梅聽著這些人的親身經曆以及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好處,由此她聯想到,公關的宗旨是和諧,弟子規核心是孝道,如果把弟子規德行教育應用到家庭、企業會很受益,實現了公關的宗旨,都和諧了,矛盾少了,危機事件自然就沒了。
這麼受益的課,作為企業家姚笑冬應該聽聽。
她順手拿出手機,打電話給姚笑冬,姚笑冬猶豫了一會兒,還是答應了。楊笑梅又想到了表弟陳天浩,給陳天浩打了電話。
但,在藝術中心門口她隻等到了姚笑冬。
姚笑冬這幾天心情不是太好,精神頭也比以前差了很多。他好像一連兩天沒刮胡子,人顯得有點老,“希臘的雕塑”的臉有些憔悴。但他依舊是衣冠楚楚,談笑自若。楊笑梅感覺出姚笑冬的心理素質還是不錯的,沒有怨天尤人的牢騷。
姚笑冬一連聽了兩天,笑著對楊笑梅說,受益匪淺啊!道法自然要遵守!一扇善門啊!走,先學著節約一下,請你吃刀削麵去!
他們倆來到一家刀削麵館,坐在靠窗的座位上。
你這麼愛吃刀削麵,知道它的來曆嗎?楊笑梅問姚笑冬。
不知道,講講。
真不知道?
嗯,真不知道,騙你小狗。
楊笑梅被姚笑冬的幽默逗得笑了起來。
虧你還是地道的晉省人。這堪稱天下一絕的刀削麵呀,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傳說元朝時,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官府。有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麵、高粱麵和成麵團,讓老漢去取刀。因刀被別人取走,老漢隻好返回,在出官府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裏。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麵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裏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麵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麵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麵,一片片麵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裏,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