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1 / 2)

母親從小收養在她的姨姨家,在縣城裏長大。母親的生性敏感、剛強,與她不幸的身世、多舛的命運和寄人籬下的生活恰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張力。這讓她在少年時代飽嚐了人生的淒苦與悲涼。在母親斷斷續續的回憶中,我們一點點廓清她的成長曆程,最後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一棵以自己的淚水把自己澆大的苦樹。

據醫家說,苦是一種明目、清心之味。於是,苦澀的血在她的血管裏流淌,苦澀的清香在她的生活和生命裏漫溢,並傾注給她的子女、後代,使這一棵大樹根係所觸、傘蓋所覆的所有疆域都獲得了警醒的睿智和承受的力量。

母親十八歲時因為全國性的饑荒和自己怪異的疾病,離開了姨姨家,重新回到了她自己出生的農村。一來可以免於饑餓,二來以防命隕他鄉死無安息之地。

就在靜靜地等待死神來臨的那段日子裏,沒有上過一天學的母親參加了“掃盲班”,學習最簡單的算術和文字。幾年過去了,患了健忘症的死神依然沒有來找母親,她如以往一樣病懨懨地活在世上,並且以驚人的速度掌握了繁簡兩種形式的漢字,養成了一種以書籍排遣愁悶的獨特生活方式。

母親看書近於瘋狂,有好書時她自然要看好書,如果沒有好書,隨便摸過來什麼她也能一氣地看下去,以至於後來竟成了鄉裏最有文化的女性,邊防備著突然而至的死亡,邊當了幾年鄉村婦女主任。

母親與父親的結合是一種偶然而獨特的組合。大概是由一個很不相幹的人撮合,以貧為憂的父親和以病為憂的母親才沒講任何條件就結合到了一起。在父母結婚的最初幾年,母親的病還很嚴重。有幾次幾乎要準備後事了,但她都奇跡般活了過來。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倉房裏長年堆放著大量中草藥,一排排藥包,摞得比我的人都高。母親就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把那些藥包熬成幾倍或幾十倍的苦水,連綿不絕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裏,從而使她的存在,從精神到物質浸滿了通透的苦澀。

大概命運有時也會玩一玩小“扣子”什麼的。奇怪的是,後來的父親、母親按照當時農村的標準竟然雙雙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就是說,後來父親也不像原先那麼窮了,母親也不像原先那麼病了。特別是在進入老年的時候,母親的健康情況卻好得令人驚訝,早年曾在她身上出現過的那些疑難雜症,統統奇跡般地不翼而飛。

母親平生隻兩大愛好或者說特長,一是看書,一是教訓子女。關於看書,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說的,那是她的生活習慣,如果不看書她就會悶得慌,就會止不住地想起痛苦的往事和眼前的煩愁,她就會哀歎不斷。為了讓她心有所托,父親和我都曾步行20裏去到外村給她借書。直到現在,當她偶爾提起某一部並不出名的小說時,我還是不知所從,講廣博,我自歎弗如。

母親從小收養在她的姨姨家,在縣城裏長大。母親的生性敏感、剛強,與她不幸的身世、多舛的命運和寄人籬下的生活恰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張力。這讓她在少年時代飽嚐了人生的淒苦與悲涼。在母親斷斷續續的回憶中,我們一點點廓清她的成長曆程,最後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一棵以自己的淚水把自己澆大的苦樹。

據醫家說,苦是一種明目、清心之味。於是,苦澀的血在她的血管裏流淌,苦澀的清香在她的生活和生命裏漫溢,並傾注給她的子女、後代,使這一棵大樹根係所觸、傘蓋所覆的所有疆域都獲得了警醒的睿智和承受的力量。

母親十八歲時因為全國性的饑荒和自己怪異的疾病,離開了姨姨家,重新回到了她自己出生的農村。一來可以免於饑餓,二來以防命隕他鄉死無安息之地。

就在靜靜地等待死神來臨的那段日子裏,沒有上過一天學的母親參加了“掃盲班”,學習最簡單的算術和文字。幾年過去了,患了健忘症的死神依然沒有來找母親,她如以往一樣病懨懨地活在世上,並且以驚人的速度掌握了繁簡兩種形式的漢字,養成了一種以書籍排遣愁悶的獨特生活方式。

母親看書近於瘋狂,有好書時她自然要看好書,如果沒有好書,隨便摸過來什麼她也能一氣地看下去,以至於後來竟成了鄉裏最有文化的女性,邊防備著突然而至的死亡,邊當了幾年鄉村婦女主任。

母親與父親的結合是一種偶然而獨特的組合。大概是由一個很不相幹的人撮合,以貧為憂的父親和以病為憂的母親才沒講任何條件就結合到了一起。在父母結婚的最初幾年,母親的病還很嚴重。有幾次幾乎要準備後事了,但她都奇跡般活了過來。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倉房裏長年堆放著大量中草藥,一排排藥包,摞得比我的人都高。母親就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把那些藥包熬成幾倍或幾十倍的苦水,連綿不絕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裏,從而使她的存在,從精神到物質浸滿了通透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