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舞台
.規則是拿來破壞的
剛看了一位網友寫的文章,關於《田忌賽馬》,他寫到的不是賽馬中如何將上中下等馬重新調配贏得了比賽的事,而是這麼做是在破壞契約精神。比賽規定就是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而田忌則破壞了當初的約定,將不是一個等量級的放在一起比賽,投機取巧贏了比賽。這個故事多少年來一直被傳頌,當做一種智慧被認可。過去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是這麼認為的,為田忌的聰明叫好,看過網友的文章後,發現自己思維盲區不止一個。
首先,多聰明啊,稍微動動腦筋就贏了。根本沒有任何意識到契約這個約束,規定好的遊戲規則被破壞,完全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目的是贏,隻要能贏,用什麼方式和手段有什麼重要呢?這個故事說的時代那麼早,等於從那個時代起,就崇尚隻要目的達到,過程根本不重要了?另外還有一句話就是成王敗冠,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關鍵隻在目的,對於過程同樣不重要。我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宣揚,讓中國人都更認同要的隻是目的,契約精神,過程中的公平合理可以省略?
這也讓我想起現實中的一件事,有個同事問我一件工作上的事,我就將文件和規定是怎麼說的告知,他一句話頂回來,你別跟我講文件,你就告訴我怎麼可能做到就行了。其意思很明顯,規定怎麼說大家都知道,何必用你說,要你說的就是如何繞過去可以做到而又沒事。說得理直氣壯,去講規定反而顯得非常迂腐跟有毛病似的,語氣中透著的意思是如果事事都按規定做,哪還做什麼事啊?又怎麼在競爭中取勝呢?這根本不是個別的看法,如果誰稍微注意,身邊的事其實都是這樣,怎麼想盡辦法達到目的,或者說比競爭對手更快達到。
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其中有沒有點這意思?要贏得市場就要取巧,在時間上跑贏對手,既然目的已經明確好了,過程就隨便了。想想也是啊,比如養一隻雞,正常需要半年時間,喂點特別的東西就可以縮短時間,加快周轉率,何樂而不為?什麼方式能帶來贏的結果,就用什麼。當人們吃下那些為加快速度有其他成份養殖的食物後,罵養殖的人不地道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中是否是如此,並不是完全遵守契約。
其次,居然推崇這樣的故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說,現在的人都沒信譽,都不知道該相信什麼,相信誰了。如果一個破壞契約精神的故事多年來被津津樂道的推崇,實在想不出來,幹嘛要遵守契約精神呢?感覺最深的就是,大都是這麼想,別人都不遵守,幹嘛自己要遵守呢?在別人不遵守的提前下,自己去遵守且不顯得非常的傻冒?這都不說還容易吃虧。什麼都能吃的中國人,基本上是不願吃虧的,就算是真的虧已經吃了,口頭上的便宜也要占回來。
再有,自己投機取巧是聰明是智慧,別人也如此那就不行。試想,如果和田忌賽馬的人同時也想到了這點,安排出來的馬跟他的一樣,結果田忌一樣輸。別說他不會成為名人一直流傳到現在,恐怕當時就被收拾了,因為他沒有贏得結果啊。公平競爭的賽馬故事,不管是誰贏,肯定都不會流傳下來,早就淹沒在曆史中了。類似的故事,讓人形成一種奇怪的思維,自己挖坑設陷阱是計謀,別人挖坑設陷阱則是陰謀。
還有,我記得曾經看過的一個東西,講中國留學生在外麵,如何聰明的,像投幣電話將錢幣拴繩,打完電話後再將錢拉出來,可不就免費了?還有教人如何在無人售票的車人怎麼逃票等等。諸如此類的小聰明小技巧,幾乎遍地都可以看到,這還不是關鍵,要命的是,我們大多數都認同,都讚揚,在為人處事上習慣性的也會用上。
就像那位網友寫到的,現在被這麼多人說到的潛規則,其實就是破壞規則以最快求得目的的達到。規則是拿來幹什麼?按理說是拿來約束人遵守的,可事實上則是拿來破壞的。逮到是你的,逮不到就是自己的,這種博奕,往往又是不遵守規則的人贏的多。我們生活中的悖論和怪圈特多,常會讓人繞來繞去繞不清楚,說的和做的不容易統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