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舞台 49 客廳裏的聲音(1 / 2)

第四篇舞台 49 客廳裏的聲音

又聽著客廳裏傳來電視機不停換頻道的聲音,留意了一下,每個頻道停留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五分鍾。並且並不是因為廣告而換頻道,很顯然是沒一個台的節目能讓看的人堅持過五分鍾,有著近一百個台的電視,居然讓人頻繁換頻道到這種地步。我基本上不看電視,不知這種頻繁換頻道是不是挺個別的現象,隻是我家的人這麼擰。問了周圍不少人,也問了不少網友,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現在誰還看電視啊?電視機現在差不多都是留給老人打發時間用的了。

曾經與友說著玩,說家裏的物品必須選擇,有的東西必須扔掉,幹直接說就是電器吧,最先扔和最後扔的是什麼?電視機當選第一,如果收音機還算電器的話,那是收音機,而最後扔的差不多都是電腦,其次是洗衣機。試想,電視機曾經在我們的生活裏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早些年結婚的三大必備品之一,如今淪落到可有可無的地步。如果上輩的人,有其他更吸引的打發時間的事,我真的相信電視機會從生活中淡化。

這個現象我覺得還不全是因電腦出現的問題,更多的就是內容了。當年剛出現電視的時候,讓精神生活貧乏的人一下子豐富多彩了起來,通過那個小屏幕,看到了世界的繽紛多彩,說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等這樣的話一點都不過份。人的求知欲是本能的,對不認識、不知道的都會有好奇心,單一的文化生活中出現了多樣化,哪有不熱鬧的事?現在時代的發展飛速,獲得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多了起來,自然電視就不是必需的了。不過,有時看老人們,發覺電視機依然是他們生活的必須品,晚上看電視還是他們生活的習慣。想像過,假如電視機壞了,長時間沒電視看,老人們如何打發晚上的時間呢。

這個問題問過父親,父親想了一會答,看書唄,以前沒電視時就是看書。看書這種活動又不是人人都喜歡的,說起來不喜歡的人還占多數,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電視機不會消失,所以這個問題很偽。不管什麼爛節目,好節目,總是有東西可以看,荒誕不經、不合邏輯、胡編亂造也好,精心拍攝,增長知識的節目也好,內容多樣化,選擇的餘地就大,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實在不行,看廣告也可以找樂子。

到底是觀眾的水平提高、要求提高了呢?還是節目的乏陳出新,可供看的電視越來越少?失去可以用電腦的觀眾不稀奇,慢慢在失去忠實的電視觀眾才稀奇。把看電視差不多當成晚間生活的人,都拿著一個遙控器,三分鍾一按,看的人覺得鬧心,邊上的人也很鬧心。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如今的電視裏放的感覺就全一個節目,別看有上百個頻道,所有頻道都雷同。名字不同、演員不同、背景不同,但主題相同。是不是非得這樣呢?狂轟爛炸般地放相同內容,讓觀眾無從選擇,按哪個頻道都是同一張嘴在說話,同一樣的歌聲在唱歌。我不知道我說的有沒有誇張,畢竟我不看電視,偶爾留心電視機裏傳來的聲音,給我的印象就是這樣。

生活需要多姿多彩,參差不齊才美好,美人都有審美疲勞一說,何況別的?不管問誰,如果他說紅燒肉好吃,你餐餐讓他吃,看他最後要不要扁你?用同一種東西刺激,實驗的結果就是,再看到該東西就會條件反射,是不是就是要這個結果呢?條件反射也有不同的結果,一是本能地想起被刺激時的感覺,或喜或惡都有,另一就是麻木。

.那一眼飄來的白眼

去逛街,在人流如織的商業地方,因和家人一起,一直說的都是家鄉話。在一家店裏,看中一條圍巾準備買了送給朋友,就請店員拿給我看,那個小姑娘店員斜眼看了我一眼,說這是披的不是圍的,知道嗎?還要看嗎?披的大圍比圍的要大也貴許多。那個白眼頓時讓我失去了看的興致,換了另一家店去買。那店員的意思挺明顯,聽我們講著外地話,仿佛一付買不起的樣子,既然是買不起的主,費事再拿給我們看了。找了一家有鏡子的店,好好的端詳自己好一會,想看清楚怎麼就如此招店員白眼呢?

鏡子裏的自己真不像一個很有錢的主,但也不是一付寒酸的模樣啊,在深圳這麼多年,穿著打扮和街上同齡人沒多大區別。自覺怎麼看也不像掏不起那條圍巾錢的人,那麼那個店員的白眼就是送給我們的家鄉話了。雲南話很難聽懂,劈劈叭叭說起來又快又急,講這種話的人被當成鄉下來的也說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