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玩而笑之集 56.玩玩就是玩玩
昆明官員豔照門一事一波三折以後終於塵埃落定了——當事的官員被處於500元罰款和15天拘留,這樣的處罰一定會讓好笑的和不好笑的發出會心的一笑。對於這麼好玩的娛樂節目停播了不玩了,除了可惜還是可惜。
當今的官員工作壓力大,於是貪玩,以此來放鬆心靈,便於下麵更好地工作。怎麼一個玩法?各有千秋,釣魚乎?喝酒乎?打牌乎?這位成某的官員選擇是淫亂——一個與眾不同的玩法。
這樣的玩法或許太前衛,視頻截圖一上網,點擊率就飆升,看來網友確實覺得好玩。
故事到此並沒進入高潮,而是剛剛拉開序幕,真正的玩家上場了。
首先官方發布消息,說那圖片是拚接的。原來有一批網友閑得無聊,也像某地小官員那樣,弄出大官員視察什麼工程的PS圖來,這次哥玩的不是寂寞,而是技術。
當真正玩熟PS技術的網友指出這圖不是拚接的時候,官方又立即發布消息:從來沒有人說過這圖是拚接的————哎!須知玩家是不該不講信用的。
既然不是拚接,那麼就是真的了。就在大家引頸期盼處理結果時,這回卻峰回路轉,石破天驚,真的是玩了一回心跳。官方鄭重發布道:整個案件是一起敲詐案,那圖片是犯罪分子預謀的,用來敲詐的。真是高手呀!作惡者搖身一變成了受害者——高潮終於來了。
高手就是高手,玩家就是玩家,在定性為敲詐的同時,末尾又輕輕帶過一筆:成某既是受害者又是參與者,所以有了開頭的兩項處罰。這樣既保護了同誌,又脫離了幹係,高人呀!
我從來不懷疑網友的智商,但我更欣賞官員的智慧,真希望下次有個什麼題材,讓這樣好玩的娛樂劇連播下去,多多享受這藝術的魅力。
網載,北京要求寫微博實行實名製,這個做法很好。
寫篇文章,畫幅畫,不用真實姓名,用個化名,文雅的說法叫筆名,現在時髦的說法叫網名、昵稱,我們不妨統稱為非真實署名。
這個習慣古已有之,像“陋室齋主”“夢溪居士”“東坡山人”“青蓮散人”等皆是此流。大名鼎鼎的《金瓶梅》署名是蘭陵笑笑生,其作者真實姓名是什麼?是王士禎還是別的,目前尚無定論。有關作者名字的研究衍成金學的重要課題。西門慶和潘金蓮們隻顧自己的風流快活,也懶得搭理後世的大儒們,所以至今仍是一個謎,非真實署名的鼎盛期當在民國時,研究現代文學的人都知道,現代作家十有八九用筆名,幾乎到了無筆名不文章的地步,堪比如今的無黃段不酒席。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樹人先生,一生中不知道用了多少筆名,魯迅隻是燦若星河的眾多筆名中的一個。於是因研究先生筆名而躋身於魯學大師行列的不乏其人。當在什麼舊刊物上,發覺一個疑似魯迅的筆名時,往往欣喜若狂,並可以擠進魯學名流從此而衣食無憂。《子夜》的作者茅盾的真實姓名叫沈雁冰;老舍的真實姓名叫舒舍予;巴金的真實姓名叫李堯棠——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圖書館的《魯迅全集》改為《周樹人全集》,《林家鋪子》的作者改為沈雁冰,《四世同堂》作者必須是舒舍予,就連中學生試卷上《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的作者標準答案是查良鏞而不是金庸,那將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呢?
新中國成立後,使用非真實姓名的遺韻猶存,而且頗有從個人走向官方的態勢。我們常於報紙上看到“本報評論員”的署名,便是此例。當年揭開“真理問題大討論”序幕的雄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的署名。一代國學大師餘秋雨先生在文革中參加批判小組寫出的文章的筆名是“石一歌”。至於文革中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作為風向標出現的的“梁效”,是清華北大“兩校”的諧音。當今思想界的權威,泰山北鬥式的“秋實”先生,我也懷疑是個筆名。如果真是筆名的話,那就有點不夠莊重,這些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重大思想的推出,怎麼能不以真麵目出現呢?當初漢武大帝提出“獨尊儒術廢黜百家”治國方略時,如果不使用“大漢皇帝劉徹”的玉璽,而隻署“雪山飛狐”之類的呢稱,人們會作何想法呢?
非真實署名被官方用了幾十年無可厚非,可今天小百姓寫點議論談點見聞的博客卻不能使用,如臨大敵並一禁了之,說到底這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呢?這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當然是好的,因為百姓們都吹燈睡覺了,州官們可以得心應手的放火了,這火放的更熱鬧,更亮堂、更燦爛!
看來,實行微博實名製真是一件好事,可喜可賀!
20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