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玩而笑之集 57.為綠領巾叫好
西安未央實驗小學為成績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佩戴綠領巾,這樣的做法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呢?網友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以為是好得很,應該推而廣之。
我們在教育上有個誤區,那就是極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虛擬的美好世界。明明好多孩子吃不飽飯,穿不上衣,上不了學,好多孩子喝奶喝出腎結石,打防疫針莫名其妙的死掉,卻偏偏說“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多鮮豔”;明明孩子一出生,命運就掌控在別人手裏,如戶口、地域、家庭等因素,卻偏偏說“我們是新中國的小主人”,等等,不一而足。
由於虛擬的美好世界總有一天被殘酷的現實擊碎,於是孩子們失落、彷徨,於是高考遲到15分鍾便跳樓、學業負擔太重相約集體自殺、研究生不堪生活的重擔在宿舍裏懸梁自經等諸多悲劇層出不窮。與其到時頭破血流,不如從現在開始就逐步適應。
如今,未央小學的校長老師們及早地把殘酷的現實生活搬進課堂,及時地為孩子們上一堂生動的社會課,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教育吧,讓孩子們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這有什麼不好呢?
那麼,綠領巾到底向孩子們傳達怎樣的社會信息呢?告訴孩子們怎樣的現實的殘酷呢?我認為其核心內容便是“等級”二字。它告訴學生們:人是分等級的,綠領巾就是低人一等的標誌。
等級製度不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嗎?自孔夫子定尊卑以來,我們哪一天離開過等級呢?先秦時,人便分為天子、王、卿、士、民、奴隸等。魏晉時,讀書人按九品中正製至少分為七八個等級。元朝時,按種族至少分為四大類,如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等。明清時,按職業分為九等,儒生因為排在乞丐、妓女之後,位列第九,所以有臭老九的雅號,這名頭到上世紀60、70年代依舊輝煌。即使在新中國,僅僅農村裏,就因為財產的多寡,而有地主、富農、上中農、中農、下中農、貧農之別。今天農民、工人、白領、公務員以及城鎮戶口與農村戶口就沒有區別了嗎?即便是開一個會、吃一頓飯,也會依照什麼標準,弄出上下左右來。
既然等級觀念源遠流長,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為什麼不讓祖國的小主人們及早知曉並以他們獨特的方式接受呢?
現在不是大力提倡儒學嗎?與其讓孩子們搖頭晃腦的背誦“人之初,性本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不如讓他們身體力行一下“尊與卑”呢。未央小學這次帶了一個好頭,極有可能是諸多教學探索中最成功的一個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