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街和漢口路(1 / 3)

讓我們略感驚訝的是,與國內這幾年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下所興建的龐大而空曠的校園相比,伯克利的校園並不大,甚至顯得還很擁擠,狹小的校園裏,高低錯落的建築也因建築年代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圖書館是仿歐洲文藝複興式的古典建築,有著標誌性的立柱,而薩瑟塔據說是仿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那座塔樓建造的,又高又瘦,此外,還有一些建築是現代風格的,注重實用功能,牆麵除了長方形的窗戶外並無任何多餘裝飾,猶如火柴盒。不過,雖然這些建築風格各異,在這座狹小的校園裏卻顯得十分和諧。

有時候想想,一個大學就像一個人一樣,也是逐漸成長起來的。而校園裏那些建於不同時代的建築,就像沉積岩的不同顏色的岩層或者樹木粗細不一的年輪一樣標記著它的曆史,讓人想起它在曆史的長河中所走過的風雨之路。

我突然想起南大的校園,就如此刻到處都能看見熙熙攘攘的學生的伯克利一樣,南大的校園因麵積不大同樣略顯擁擠,一天到晚,不管什麼時候,總是能看見學生們提著自己的書包在校園裏走來走去,似乎始終充滿著一種活力。南大北園的教學區也是建在一個起伏的山坡上,而南大的標誌性建築北大樓的中間也是一座高聳的塔樓。校園從東到西,建築的風格從上個世紀初的傳統的中式大屋頂建築到五六十年代的講究對稱形式的厚重的仿蘇建築,一直到近年來興建的立麵簡潔的高層建築,像一扇扇裝有鉸鏈的屏風一樣漸次展開,從校園中穿過,一樣可以讓人聯想到南大這一百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其實,從這些建築中折射出的又何嚐不是我們國家在這一百多年來上下求索的曆史呢?

因為我和西颺都是第一次來伯克利,所以盡管看了路邊的指示牌,可在高低起伏的校園裏,還是有些搞不清楚方向,我隻好攔住了一個背著書包正從我們身邊經過的小夥子,問他薩瑟門在那裏,他很熱情地告訴我們就在前麵的一幢樓後麵,可能看到我還有些遲疑,他主動說可以帶我們過去。實際上,我的遲疑隻是沒想到伯克利的校園會如此之小。所以,我還是謝絕了他的好意。果然,繞過一座大樓,我們就在夕陽的光影中看到了那座像個牌坊一樣的青銅的薩瑟門,它甚至比我在網站上看到的還要小,如果在萬事都以大為美的中國,我想,一定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大學的校門。而薩瑟門內的那塊不大的廣場就是當年伯克利的學生們爭取校園言論自由運動的活動中心斯帕若廣場(Sproul Plaza),一些男女學生正在那裏敲著架子鼓進行演出排練,所以充滿了笑聲和音樂聲。

而大名鼎鼎的電報街就在我們麵前,它是如此的貌不驚人,以至於反而讓人有些吃驚。在狹窄的街道中間,一輛輛小汽車正亮著紅色的尾燈駛過,人行道上是一群又一群的學生,他們一邊大聲說笑著一邊向前走去,從路邊的小店裏飄出的音樂聲不時會像風一樣吹到你的耳邊,站在路邊乞討的流浪漢,窄小的門麵,低矮的房屋,讓人宛若回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某個小縣城的街頭。可能正值用餐的高峰期,各種各樣的小飯店和咖啡館裏都是人滿為患,從他們的衣著打扮上,一看即知都是伯克利的學生或老師,有很多人都穿著印有伯克利字樣或者伯克利的象征白熊圖案的圓領衫和套頭衫。一路上,我看到好幾家專門賣圓領衫的小店,這種以出賣校園紀念物的小店在每個大學附近都有,但電報街上的這些小店裏賣的圓領衫比較特別,很像我們前些年流行過的文化衫,基本上都在上麵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和圖案,比如我就看到一件把希特勒和布什頭像印到一起的圓領衫,下麵一行文字解釋了兩人之所以會同時出現在這方寸之地的原因:他們都是法西斯。這顯然是對布什在伊拉克的作為發泄不滿的,不知這是不是和伯克利這所大學六十年代所掀起的那場反戰運動的傳統有關?

讓我們略感驚訝的是,與國內這幾年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下所興建的龐大而空曠的校園相比,伯克利的校園並不大,甚至顯得還很擁擠,狹小的校園裏,高低錯落的建築也因建築年代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圖書館是仿歐洲文藝複興式的古典建築,有著標誌性的立柱,而薩瑟塔據說是仿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那座塔樓建造的,又高又瘦,此外,還有一些建築是現代風格的,注重實用功能,牆麵除了長方形的窗戶外並無任何多餘裝飾,猶如火柴盒。不過,雖然這些建築風格各異,在這座狹小的校園裏卻顯得十分和諧。

有時候想想,一個大學就像一個人一樣,也是逐漸成長起來的。而校園裏那些建於不同時代的建築,就像沉積岩的不同顏色的岩層或者樹木粗細不一的年輪一樣標記著它的曆史,讓人想起它在曆史的長河中所走過的風雨之路。

我突然想起南大的校園,就如此刻到處都能看見熙熙攘攘的學生的伯克利一樣,南大的校園因麵積不大同樣略顯擁擠,一天到晚,不管什麼時候,總是能看見學生們提著自己的書包在校園裏走來走去,似乎始終充滿著一種活力。南大北園的教學區也是建在一個起伏的山坡上,而南大的標誌性建築北大樓的中間也是一座高聳的塔樓。校園從東到西,建築的風格從上個世紀初的傳統的中式大屋頂建築到五六十年代的講究對稱形式的厚重的仿蘇建築,一直到近年來興建的立麵簡潔的高層建築,像一扇扇裝有鉸鏈的屏風一樣漸次展開,從校園中穿過,一樣可以讓人聯想到南大這一百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其實,從這些建築中折射出的又何嚐不是我們國家在這一百多年來上下求索的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