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父親是軍人,我從小在部隊長大,對軍隊很有感情,所以很想讀個軍校。我有個親戚在石家莊裝甲兵學院讀書,受其影響,我一度也很想去這個學校讀書。但一來我父親不同意,二來我的眼睛有點近視,隻好忍痛放棄了。而這種遺憾,直到我後來找到了一個同樣在部隊大院裏長大的女孩做女朋友,才算釋懷。我是個比較戀舊的人,因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重慶讀的,後來才回到故鄉焦作,所以,我想,既然不能投筆從戎,那為何不借讀大學的機會到巴蜀故地重遊一番呢?說不定我也會像我的老鄉李商隱一樣,在雨夜的浮圖關,寫出“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這樣的傳世名句來。可報誌願時,我才陡然發現,時為理工科大學的重慶大學不招文科。可想而知,我有多麼失望。甚至,這種失望的心情直到此刻,直到我寫這篇文章的這一刻,還難以釋懷。因此,我覺得,不僅理工科大學應該辦文科,而且真的都應該辦成綜合性大學,這樣才能給予考生更多的選擇,設若當初重大有文科,我去了重慶,我的今天肯定會和現在的不一樣。不過,那樣的話,我也就不可能來寫這篇文章了。雖然,我作為一個硬朗的重慶人,多少有點瞧不起成都人的娘娘腔,可作為補償,我還是選擇了遠在成都的四川大學作為第一誌願。然而就在我以為我馬上可以到成都吃龍抄手和夫妻肺片的時候,郵局送來的高考錄取通知書卻赫然印著“華中師範大學”幾個大字。我這才想起,為了多一次錄取機會,我還自作主張填寫了提前錄取的誌願,而我當時隨便填的學校就是這所武漢的“華師”。
老實講,我高考發揮不錯,是當年我們焦作市的文科的第二名,但我並不是在考大學上有什麼遠大理想的人,因此也不覺得以那樣的分數沒上北大之類的學校有多遺憾。可沒能去成都尤其是沒能去重慶讀大學,以慰我的懷舊之情,始終是我的遺憾。也許將來的某個時候,我會到重慶工作也未可知。命運總是有自己的邏輯,誰知道呢?
不過,雖然對考上華師這所學校沒有準備,但我對能被中文係錄取倒是覺得很好。因為,我雖對上什麼大學沒理想,可對以後自己做什麼,卻老早就有著比較“遠大”的理想,那就是成為一名作家。而要想當作家,以我那時的思想覺悟,當然非讀中文係不可,受此理想引導,我的高考誌願不管哪個學校基本上填的都是中文係。所以,當我在華師圖書館前中文係的新生接待站辦手續時,忽然看到有條“歡迎來到中國最大的中文係”的紅色標語時,不禁有種得其所哉的感覺。因為,以我當年的一顆幼稚的心判斷,華師中文係既是“中國最大的中文係”,那自然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中文係,而“最大”在我們的中國文化裏其實就是“最好”的代名詞。這讓我不禁有點喜出望外,因為沒想到自己居然歪打正著,能有幸到這麼牛的中文係讀書,那我的作家夢自然也是指日可待了。而以我在華師所度過的四年光陰以及後來的經曆證明,直到今天,華師中文係也仍然是中國最好的中文係之一,但是否中國最大,或亞洲最大,以及這個口號是在什麼背景下又是何人創造出來的,卻到現在也沒弄清楚。但這句口號還真讓我這個多少有點虛榮心的人激動了好一陣子。因為按當年我們的任課老師的說法,即使華師中文係的實力尚不能進入全國前幾名,但最起碼,我們是武漢乃至中南地區最好的中文係卻是毫無疑問的。這一點雖讓同城兄弟武大中文係的人如骨鯁在喉,可也是沒辦法的事。但現在看來,可能是老師的自尊心使然,其實當時武大中文係的實力和華師也在伯仲之間。
因為我父親是軍人,我從小在部隊長大,對軍隊很有感情,所以很想讀個軍校。我有個親戚在石家莊裝甲兵學院讀書,受其影響,我一度也很想去這個學校讀書。但一來我父親不同意,二來我的眼睛有點近視,隻好忍痛放棄了。而這種遺憾,直到我後來找到了一個同樣在部隊大院裏長大的女孩做女朋友,才算釋懷。我是個比較戀舊的人,因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重慶讀的,後來才回到故鄉焦作,所以,我想,既然不能投筆從戎,那為何不借讀大學的機會到巴蜀故地重遊一番呢?說不定我也會像我的老鄉李商隱一樣,在雨夜的浮圖關,寫出“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這樣的傳世名句來。可報誌願時,我才陡然發現,時為理工科大學的重慶大學不招文科。可想而知,我有多麼失望。甚至,這種失望的心情直到此刻,直到我寫這篇文章的這一刻,還難以釋懷。因此,我覺得,不僅理工科大學應該辦文科,而且真的都應該辦成綜合性大學,這樣才能給予考生更多的選擇,設若當初重大有文科,我去了重慶,我的今天肯定會和現在的不一樣。不過,那樣的話,我也就不可能來寫這篇文章了。雖然,我作為一個硬朗的重慶人,多少有點瞧不起成都人的娘娘腔,可作為補償,我還是選擇了遠在成都的四川大學作為第一誌願。然而就在我以為我馬上可以到成都吃龍抄手和夫妻肺片的時候,郵局送來的高考錄取通知書卻赫然印著“華中師範大學”幾個大字。我這才想起,為了多一次錄取機會,我還自作主張填寫了提前錄取的誌願,而我當時隨便填的學校就是這所武漢的“華師”。
老實講,我高考發揮不錯,是當年我們焦作市的文科的第二名,但我並不是在考大學上有什麼遠大理想的人,因此也不覺得以那樣的分數沒上北大之類的學校有多遺憾。可沒能去成都尤其是沒能去重慶讀大學,以慰我的懷舊之情,始終是我的遺憾。也許將來的某個時候,我會到重慶工作也未可知。命運總是有自己的邏輯,誰知道呢?
不過,雖然對考上華師這所學校沒有準備,但我對能被中文係錄取倒是覺得很好。因為,我雖對上什麼大學沒理想,可對以後自己做什麼,卻老早就有著比較“遠大”的理想,那就是成為一名作家。而要想當作家,以我那時的思想覺悟,當然非讀中文係不可,受此理想引導,我的高考誌願不管哪個學校基本上填的都是中文係。所以,當我在華師圖書館前中文係的新生接待站辦手續時,忽然看到有條“歡迎來到中國最大的中文係”的紅色標語時,不禁有種得其所哉的感覺。因為,以我當年的一顆幼稚的心判斷,華師中文係既是“中國最大的中文係”,那自然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中文係,而“最大”在我們的中國文化裏其實就是“最好”的代名詞。這讓我不禁有點喜出望外,因為沒想到自己居然歪打正著,能有幸到這麼牛的中文係讀書,那我的作家夢自然也是指日可待了。而以我在華師所度過的四年光陰以及後來的經曆證明,直到今天,華師中文係也仍然是中國最好的中文係之一,但是否中國最大,或亞洲最大,以及這個口號是在什麼背景下又是何人創造出來的,卻到現在也沒弄清楚。但這句口號還真讓我這個多少有點虛榮心的人激動了好一陣子。因為按當年我們的任課老師的說法,即使華師中文係的實力尚不能進入全國前幾名,但最起碼,我們是武漢乃至中南地區最好的中文係卻是毫無疑問的。這一點雖讓同城兄弟武大中文係的人如骨鯁在喉,可也是沒辦法的事。但現在看來,可能是老師的自尊心使然,其實當時武大中文係的實力和華師也在伯仲之間。
而一個大學或一個係之所以好,無非是老師好和學生好。老師好,學術水平高,才會有社會影響,同時,也才能更好的教導學生。學生好,人聰明,有理想,將來走出校園後,也才能貢獻社會並影響社會。而我認為,那時給我們上課的都是很好的老師,比如教我們中國當代文學的徐紀明老師講起課來總是聲音洪亮一字一頓,不知何故,他一直對我們87級青眼有加,他的一句常常用來旌表我們的話幾可作為我們中文87的“級呼”,那就是:“87級是中文係的一麵旗幟”。可能是大家對他印象太好或太深,愛之深切,有時亦難免尷尬。八九年學潮期間,有一次大家到校外遊行,剛好中文係的學生走在隊伍的最前麵,快到校門的時候,我們發現大路兩邊的高坡上站著許多沉默無語的老師,他們靜靜地看著我們這些年輕人打著各種旗幟喊著口號無憂無慮的朝大門外的街道上湧去,似乎愛莫能助。而徐紀明老師恰也身在其中,他雖然身材不高,可還是被眼尖的同學看到,立即就有人高呼他的名字,要他下來加入我們的隊伍。徐老師自然沒有吭聲,但我注意到他的臉上似乎露出一絲笑容,現在我想,那應該是一種苦澀和擔憂的笑。黃曼君老師是教我們現代文學的,對於他,我們早就是未聞其聲,已知其名,誰不知道他是唐弢主編的那套影響巨大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參編者之一呢?而參與這套著作編寫的學者,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這一學科中的佼佼者,不過,那時他們是學科的中堅,現在如尚健在,也都已是泰鬥級的人物了。其時黃老師正當壯年,頭發烏黑,穿深色正裝(非西裝),很是嚴謹,一副方形玳瑁框的深度近視眼鏡又顯示了其淵博的學識,以至於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一個古板嚴肅的老派人物,但實際上他上起課來卻是天馬行空,一次他竟然從自己遊玩黃山時買的一根竹子拐杖講到鬱達夫的小說風格,而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其中的聯係。田蕙蘭老師教我們中國現代文學的唯一的女老師,她真的是蕙質蘭心,像個和藹的老阿姨,講著講著就會停下來,從老花鏡上麵看著教室裏我們這些東倒西歪麻木不仁的家夥,問大家理解了沒有,當然,每到這時,課堂上總是鴉雀無聲。可到了她的學生吳建波來上課,就不一樣了。吳建波大概研究生剛剛畢業,恰值青春年少,他麵龐白皙,戴著一副稍微有點圓的文靜的黑框眼鏡,站在階梯教室的講台上,再加上一身黑色的學生裝,顯得身材瘦削,風度翩翩,其氣質猶如一個“五四”愛國青年,隨時都有可能把自己那顆滾燙的中國心掏給我們瞻仰。他在課堂上朗誦聞一多的詩歌,情深處幾乎讓我們這些無動於衷的鱷魚墜下眼淚,而談到周樸園對侍萍的情感,又讓人莫名的憂傷。一次我在曆史係的樓前與其邂逅,為了表示我對他的仰慕,我特地掏出用很多飯票換來的平時根本舍不得抽的綠色“摩爾”薄荷香煙,殷勤地勸他抽上一支。他雖聲稱自己已經戒煙,可還是沒有拂我這個學生的情意,在我用打火機給他點上那支細細的香煙後,他輕輕的然而又深深的抽了一口,似乎把那根煙的靈魂也吸到了自己的肚子裏去。這讓我很懷疑他說的自己已經戒了煙的話是否是真的,因為我當時有個非常狹隘的觀點,像吳建波老師這樣的偶像級的青年知識分子,怎麼可能不抽煙呢?否則,他寫作和思考時的“煙絲披裏純”(inspiration)從哪裏來?與他同樣在我們同學中深孚眾望的教當代文學的老師還有王又平,用武漢話來說,我們當時感覺他是最“拋”也即自我感覺最牛逼的老師。但他並沒有給我們上過課,我們是在他的講座上認識他的,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批評一切,不僅批評作家,批評現實,還批評我們。有次他在7號樓做了個講座,他一口氣把當時活躍在文壇上的所有作家不管男女老幼全都狠狠的批了一遍後,忽然話鋒一轉,劈頭蓋臉地罵了我們一通。那時還沒有話筒,但他聲若洪鍾,說作為我們華師中文係的學生,如果既不關心中國的文學,也不關心中國的政治,那你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讓我們這些聽他講座的人如遭雷擊,麵麵相覷之餘,恨不得找個地方一死了之。可天地良心,那天7號樓底樓的大階梯教室人都幾乎坐滿了,可他還覺得人來的太少,因為有的講座甚至連教室外的走廊上都站滿了人。轉眼到了二十一世紀,作為一個教授,同時也作為一個有點小名氣的作家,我也偶然應邀在大學裏講講文學,可每次隻要能來個十幾個人我就謝天謝地了。不過,這可能這是中文係老師的風格,比如同樣是在這個地方,我還聽過章開沅校長的高足,曆史係青年教師馬敏博士談辛亥革命的講座。他在演講時頗為從容,談起當時雖時尚卻很“落後”的“新權威主義”時似乎也非常淡定,並無褒貶,他無論語氣還是心態都平和的多,頗有一種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感覺。前些年看到報紙上說他當了華師的校長,從照片上看,他的頭發比當年少了很多,當然額頭也比過去亮了很多,俗話說隻有有智慧的人才會有此福相,他能當上華師的校長,想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