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直到去昆山的前一天,當我收到經曆這麼多年的風雨依然健在的《作家》雜誌,習慣性的翻開目錄的一霎那,我立即明白小海為什麼堅持要和我見麵了。因為,就在這期《作家》上,刊登了他的詩劇《大秦帝國》。而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新作問世的快樂,一直是小海的習慣。我不由得笑了起來,看來,這次昆山與朋友們聚會的最重要的主題大概就是慶祝小海的這首長詩發表了。
但玩笑歸玩笑,接下來,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首節奏鏗鏘有力氣勢宏闊的長詩,作為一個曾經是小海詩歌的忠實的讀者,小海的變化讓我吃驚。因為此前的小海的詩歌大都是抒情的短詩,以敘事為主的長詩,並且是史詩性質的詩劇,這應該是第一部。我馬上感覺到了小海在這部詩劇裏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那種力量。這是一種試圖複活和重構曆史的衝動,而我覺得,借這部詩劇,他意欲激活的還不僅僅是已成為民族神話原型的秦始皇的故事,還有自己這些年蓄積下來的深厚的詩情。
不知是不是因為受到這首長詩流露出來的精神的影響,當我與數年未曾謀麵的小海在昆山相見時,發現他比我記憶中的那個小海更加的活躍,健談,爽朗和粗糲,甚至,即使我談到在閱讀《大秦帝國》時,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南方的想象而非北地的風光時,他也不以我的意見為左。我忽然意識到,以前的那個內向的,敏感的,甚至多少有些傷感的少年詩人的形象讓位於一個更加注重哲思的,穩健的,成熟的詩人。而在我們見麵後不久,他就又給我發來了另外一首他剛剛完成的長詩《影子之歌》。這首詩再次印證了我這次昆山之行所產生的對他的嶄新的看法。相對於《大秦帝國》,這部長詩結構更加精細,複雜,多變,思路亦更加宏闊,自由,在讓人想到吳地的山水和江南的草木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遙遠的曆史事跡與詩人個人遭遇的流變,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我想也莫過於此。
而在昆山能與嘯峰兄初次相見,則是此行最大的收獲。不過,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麵,可對我來說,嘯峰早已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很多年前,小海就已經不止一次地向我介紹過嘯峰和他的那些風格自然語言樸素的散文,可我們卻始終沒有機會見麵。我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嘯峰不僅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反而筆耕不輟。在他的筆下,姑蘇城內的小巷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就像是用水墨畫成的冊頁一樣,一幅幅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而這些畫麵無一不因洗盡鉛華而氣韻生動。當然,在他這些年寫就的新作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那些懷人憶舊之作,尤其是其中對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事的緬懷,最能讓我有感於心。關於那個時代,很多人寫作的時候都習慣從大處著眼,喜歡談自己當時遠大的理想和國家的政治的變動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是,嘯峰的散文卻以“抓小放大”的筆法來“以小見大”,更多的是通過對普通人的生活的細節的描述來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和人世的滄桑。而且,因為嘯峰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多以少年的眼光來回顧那段曆史,所以總是不失童趣,常可讓人解頤一笑。古人曾有言,天地之大,盡存於芥豆之微中,而這幾十年的曆史,也就借嘯峰筆下的蘇州的一條條街巷和一個個舊友與鄉鄰,清晰地展現了出來。一草一木總關情,而有著千年曆史的既古老又現代的蘇州的一草一木,所承載的東西又豈是別處的“草木”可比?
然而,直到去昆山的前一天,當我收到經曆這麼多年的風雨依然健在的《作家》雜誌,習慣性的翻開目錄的一霎那,我立即明白小海為什麼堅持要和我見麵了。因為,就在這期《作家》上,刊登了他的詩劇《大秦帝國》。而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新作問世的快樂,一直是小海的習慣。我不由得笑了起來,看來,這次昆山與朋友們聚會的最重要的主題大概就是慶祝小海的這首長詩發表了。
但玩笑歸玩笑,接下來,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首節奏鏗鏘有力氣勢宏闊的長詩,作為一個曾經是小海詩歌的忠實的讀者,小海的變化讓我吃驚。因為此前的小海的詩歌大都是抒情的短詩,以敘事為主的長詩,並且是史詩性質的詩劇,這應該是第一部。我馬上感覺到了小海在這部詩劇裏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那種力量。這是一種試圖複活和重構曆史的衝動,而我覺得,借這部詩劇,他意欲激活的還不僅僅是已成為民族神話原型的秦始皇的故事,還有自己這些年蓄積下來的深厚的詩情。
不知是不是因為受到這首長詩流露出來的精神的影響,當我與數年未曾謀麵的小海在昆山相見時,發現他比我記憶中的那個小海更加的活躍,健談,爽朗和粗糲,甚至,即使我談到在閱讀《大秦帝國》時,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南方的想象而非北地的風光時,他也不以我的意見為左。我忽然意識到,以前的那個內向的,敏感的,甚至多少有些傷感的少年詩人的形象讓位於一個更加注重哲思的,穩健的,成熟的詩人。而在我們見麵後不久,他就又給我發來了另外一首他剛剛完成的長詩《影子之歌》。這首詩再次印證了我這次昆山之行所產生的對他的嶄新的看法。相對於《大秦帝國》,這部長詩結構更加精細,複雜,多變,思路亦更加宏闊,自由,在讓人想到吳地的山水和江南的草木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遙遠的曆史事跡與詩人個人遭遇的流變,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我想也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