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樹和碑(1 / 2)

文王97歲山崩,一生恪守西伯位,稱霸不稱王,“順商而治”是他的道德底線,“武王伐紂”是他身後的事。文王是武王姬發頒發給他的諡號,生前他並不以這樣的稱號自居。

文王出獄使用的手段也是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產”。商紂王因為西伯姬昌深得民心,擔心眾望所歸才拘而禁之的,就如同蔣介石拘禁張學良,也是準備一生“不放虎”的。但文王遠比張學良高明,用美女、珍寶、從事學術工作(演易)三大法寶,換得了自由身。韜光養晦這個詞,被周文王用至極致。

清人黃履平有《文王讚》詩,讀著讓人心曠神不怡:“獨立不懼,開物成務。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用說桎梏,利用行師。先否後喜,文王以之。柔順利貞,用晦而明。作易憂患。因二濟行,聖人之情。與天地準,大德曰生。”

三百六十行的由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是職業,是工種。舊說法有肉肆行、醬料行、魚行、鐵器行、茶行、藥行、紙行、衣行、宮粉行等等。三百六十行這個具體數字,出處在《周禮六官》。

六官是周代政府機構的六種設置,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唐朝的機構設置為“三省六部”,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由尚書省統治。

天官塚宰“掌邦治,均邦國”,是治官,下轄63官。

地官司徒“掌邦教,撫邦國”,是教官,下轄78官。

春官宗伯“掌邦禮,和邦國”,是禮官,下轄70官。

夏官司馬“掌邦政,平邦國”,是政官,下轄69官。

秋官司寇“掌邦禁”,是刑官,下轄66官。

冬官司空是事官,但司空原文在漢代漫失,後以《考工記》補入,下轄30官。

六官合數為376,因司空一文無實考,天下的職業泛稱三百六十行。

《易》的通變與不變

《易》是一部講通變與不變的書。

世上的事和物,沒有一樣是不變的,每一種都在變,每一時刻都在變。我們走在路上,每走一步,吹在身上的風是不一樣的。我們遊在河裏,每向前劃一下,流經身體的水是不一樣的。便是我們不在其中,風和水仍然在那裏變化,籠罩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每一時都在推陳,每一刻都在出新。這就是通變。

知道了變,是尊重自然。僅僅尊重自然是不夠的,找出變化規律才叫認識自然。水往低處流是規律,天地間的晝夜交替是規律,一棵樹在一年裏春華秋實,葉生葉落是規律。由物的規律再比照出人與事的規律,做到這一點,就叫提高了認識。周文王了不起的成就,就在於用八種自然狀態之間的糾葛去比照著尋找天、地、物之間的變化規律。

文王97歲山崩,一生恪守西伯位,稱霸不稱王,“順商而治”是他的道德底線,“武王伐紂”是他身後的事。文王是武王姬發頒發給他的諡號,生前他並不以這樣的稱號自居。

文王出獄使用的手段也是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產”。商紂王因為西伯姬昌深得民心,擔心眾望所歸才拘而禁之的,就如同蔣介石拘禁張學良,也是準備一生“不放虎”的。但文王遠比張學良高明,用美女、珍寶、從事學術工作(演易)三大法寶,換得了自由身。韜光養晦這個詞,被周文王用至極致。

清人黃履平有《文王讚》詩,讀著讓人心曠神不怡:“獨立不懼,開物成務。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用說桎梏,利用行師。先否後喜,文王以之。柔順利貞,用晦而明。作易憂患。因二濟行,聖人之情。與天地準,大德曰生。”

三百六十行的由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是職業,是工種。舊說法有肉肆行、醬料行、魚行、鐵器行、茶行、藥行、紙行、衣行、宮粉行等等。三百六十行這個具體數字,出處在《周禮六官》。

六官是周代政府機構的六種設置,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唐朝的機構設置為“三省六部”,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由尚書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