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怎樣騰雲駕霧(1 / 1)

《西遊記》是大家比較熟悉和喜歡的電視劇,正直勇敢、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視中一般常常有他翻山越嶺、騰雲駕霧的鏡頭。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神話傳說,但還是有些人一定會問,孫悟空騰雲駕霧的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呢?

莫非是在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的身上安裝了“飛行器”嗎?

事實上,在我們看來十分神奇的“騰雲駕霧、翻山越嶺”等鏡頭的拍攝,是運用了物理學的運動相對性原理。

平時我們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一般是相對於我們假定不動的參照物而言的。

如果我們坐在封閉的火車廂裏,那麼我們就沒法知道火車究竟是靜止的還是勻速行駛的,隻有拉開窗簾,看到鐵軌旁的樹木、村莊等參照物時,根據它們的位置所發生的一些變化,才能判斷出來。

利用運動相對性,就可以拍攝孫悟空的“騰雲駕霧”鏡頭了。

打個比方:

拍攝孫悟空騰雲遠去的鏡頭,先分別拍攝孫悟空的動作鏡頭和景物鏡頭,那麼先拍攝孫悟空在“雲朵”上的動作造型,再拍攝天空中的白雲、地上的山峰、湖泊等背景,然後將這兩組畫麵放在“特技機”裏疊合,疊合時迅速地移動背景上的白雲和山河湖海做參照,這樣就有了孫悟空“騰雲遠去”的感覺。

目前,這種特技鏡頭在電影、電視中的運用相當廣泛,比如拍攝飛行的飛機裏或奔馳的火車車廂裏的鏡頭,拍攝時隻要演員在飛機或火車的模型裏表演,然後迅速地拉動背景上的藍天、白雲、田野就可以了。

然後在放映這樣拍下來的影片時,人們就會產生飛機或火車向前運動的感覺。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這種“背景拍攝法”也慢慢地落伍了,現在更多的是采用三維動畫和電腦合成,因為這樣得到的效果更加自然和逼真。

電視已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電視通信是與千家萬戶密切相關的事情。

但是如果用中繼站傳播,每隔50千米就要建設一個中繼站,那樣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用同步通信衛星,那麼像我們這樣大的國家隻要一顆衛星就夠了,就連邊遠地區也能收到中央台或其他城市的電視節目了;如果在同步軌道上等間隔地同時放上三顆同步通信衛星,就能實現全球通訊。

何謂同步通信衛星?當衛星在赤道上空35786千米高的圓形軌道上由西向東運行1周時,恰好是23小時56分4秒,正好與地球自轉1周的時間是一樣的。

由於衛星環繞周期等於地球自轉周期,兩者方向又一致,所以相互之間保持相對靜止,這就是同步衛星名稱的由來。

因為發射同步通信衛星要經過複雜的軌道控製和衛星狀態控製,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就可能會造成全局的失敗。目前世界上僅美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和中國能獨立發射同步通信衛星。

其實隻要留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案例很多。比如兩架飛機在空中加油,空間站兩艘宇宙飛船的對接以及在體育比賽中兩名接力賽運動員在高速運動中交接接力棒,還有馬拉鬆比賽中給運動員遞飲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