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得到消息後,心中若有所失。他害怕世人稱他為無情無義的暴君,任意殘害朝廷重臣。於是冊封周亞夫的兄弟為王侯。但周亞夫死後,周家的勢力已一落千丈。王皇後得知周亞夫慘死於獄中的消息之後,欣喜異常。在她看來,劉徹當皇帝的最大障礙就是周亞夫,現在他死了,劉徹的黃絛子之位就更穩了。從此,景帝也更疼愛自己的皇子劉徹。他認為,劉徹有極好的天賦和神相。重要悉心照料,施教得法,將來一定是一個稱職的皇帝。
漢景帝時期,國中黃老思想盛行,受到漢初以來的學術影響,漢景帝時期的黃老思想已相當成熟,朝廷也將黃老思想當成治理國家的法寶。皇宮內所有人員都要接受專門的黃老思想教育。竇太後深信黃老思想對治國理政的作用,所以他要求景帝還要多學習這一思想。並讓皇太子劉徹和竇家所有子弟學習《黃帝》和《老子》兩部黃老經典著作。
本來,竇太後是力推自己的小兒子劉武繼承皇位的。但劉武不爭氣,沒有取得勝利。竇太後也無力改變“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傳統。她轉念一想,劉徹還是個孩子,可以通過教育,讓他服服帖帖地在自己掌握之中。再者,劉徹的堅定支持者是竇太後的掌上明珠長公主劉嫖,因此,竇太後開始全力支持劉徹做皇位繼承人。
竇太後對景帝說:“在早前,有大臣賈誼上奏,稱皇太子要成才,就必須進行早期教育,選一些賢良的人做老師。教育方法要正確,老師的品行端正,將來皇太子自然剛正不阿。這樣天下就太平了。”景帝躬身道:“母後說得極是,我這就給皇兒尋個老師。”說完,他就轉身回去了。
景帝物色了很長時間,發現衛綰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年輕時他喜歡玩車子,文帝時曾擔任過守衛工作的中郎將。景帝時,他因德才兼備,在眾臣的推薦下,成為了河間獻王劉德的太傅。在衛綰的調教下,劉德從一個紈絝子弟頹然變成一個知書識禮的王爺。“七國之亂”時,衛綰英勇抗敵,為平反立下戰功。後被升為掌管宮殿外的禁衛兵中尉,以後又被封為建陵侯。此人德才兼備,能文能武,在朝廷頗有威望。
景帝很快就將衛綰找到,請他擔任皇太子劉徹的老師,即太子太傅。衛綰儒學思想精深,是後來獨尊儒術的主要執行者。多才多藝的衛綰一直在劉徹身邊生活了六七年,對皇太子的人生影響很大。後來衛綰擔任禦史大夫一職,他向漢景帝推薦了另一位儒學大師王臧為太子少傅,王臧是當時儒學大師申公的學生,有深厚的儒學功底。
從小,劉徹生活的皇宮裏學術思想豐富,在竇太後那裏,他接受了大量的黃老思想;在父皇景帝那裏,他獲得了深厚的刑名學思想,在老師衛綰和王臧那裏,他又吸收了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所以,少年劉徹的思想受到多種學術的影響,這就是他建設思想學術,以及推動政治文明發展的多變性的根本原因。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劉徹還在玩耍中學習各種實踐本領。在宮中,有一個叫韓嫣的同伴。他本是韓王韓信的曾孫。當年,韓信因被匈奴圍困於北邊,不得已投降匈奴。公元前166年春,他的兒子韓頹當回歸祖國。韓嫣隨祖父一起回到長安。因為生在匈奴,所以韓嫣擅騎射,走過南,闖過北,對匈奴的情況甚為了解。劉徹整天跟他在一起,聽他說匈奴的情況,並學習騎射。從小的學習,讓劉徹更加明白:要想長治久安,就要征服匈奴。
在皇宮內,文化氛圍極為濃厚。劉徹受到耳濡目染,從小就喜歡博覽群書,除儒學經典著作之外,他還喜歡閱讀詩賦。在漢朝,詩賦發展最為發達,它源於屈原的《離騷》,文式靈活多變,半詩半文體。結構簡約,規模宏大,文采華麗。皇太子劉徹酷愛這種文體,他對當時著名辭賦作家枚乘等人的作品極為崇拜。後來,他也寫出一些不朽的辭賦著作來,像《悼李夫人賦》、《秋風辭》等等。劉徹的文學水平在中國曆史上是一流的。
童年的生活總是在不經意間走完,幾年之後,劉徹已成長為健壯能幹、有勇有謀、文武兼備、思想先進、意氣風發的少年。在他心中,早已湧動著“大作為”一番的鴻鵠之誌。所有人都認為,劉徹將是一位才華與能力、文韜與武略俱佳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