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劉家王朝歸彘兒(2 / 2)

到呂後、惠帝時期,漢王朝基本上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和高祖一樣,朝廷依然對商人進行壓製,並規定商人及其子孫不得做官。當時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好是在農民身上,但巧取豪奪之風已大大收斂。地稅一般保持在十五稅一的水平。農民的負擔相對較小,百姓開始擁有小塊田地,生活上衣食不憂。從中央朝廷皇親國戚,到地方官府的行政官員,他們都有自己的湯沐邑,保持了各自的收支平衡,不開政府撥付金費,減小了農民的負擔。

文帝統治期間,漢王朝已是遠近聞名的富庶之邦。朝廷繼續實施安民養心政策,同誌者勤儉節約,不大興土木,不好大喜功,因此百姓有足夠的時間用在農田上。如果沒有外衣的天災,國內百姓人人能自給自足。無論是在哪個官府,哪個村鎮,它們的倉庫的空地上都堆滿了糧食和錢財。在長安城裏,國庫裏的錢財堆得太多,時間長了,連串錢的繩子都爛了,銅錢散亂在一起,堆得像小山一樣。糧倉裏的粟米堆得一層又一層,因為太高,很多都流露的倉庫外麵,被雨水衝洗,都腐爛了。

文景時代,就是普通百姓也能騎著篙頭大馬穿行在大街小巷,田野裏的牛馬羊群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在大街上,要是有人騎一匹雌馬或小馬,別人就會對他另眼相看,認為他是個窮酸相,不和他說話。就是看守城門的小官吏每天也能喝酒吃肉,長得肥頭大耳。不得不說,當時天下已富到流油的地步。因為黃老思想盛行,很多小官吏長期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願意升遷。這樣就能落得清淨,享受富足的生活。很多人一生隻做一個官職,時間長了,他們就將官名改成自己的姓。如果他是管理倉庫的,人們一般都稱之為“倉某”,將他的本名全然忘記。為了方便,那些小官吏就給自己的子孫用上“倉”或“庫”這樣的姓。

漢王朝發展的文、景二帝時,民富國強,百姓文化覺悟和自尊心極強。大家相互勸導,人生在世要做好事,如果犯法,那是最可恥的事情,誰也不願被朝廷官員用刑法羞辱。當時,全國每年被處決的犯人不過幾十人,天下一片太平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事實上,人類發展史,沒有一個完美無缺的時代。文景世道也是一樣。在經濟極大繁榮的背景之後,上層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生活開始腐化。他們的財富越聚越多,追求享受的欲望越來越膨脹,相互攀比,爭相展示自己生活的豪華等等,都讓當時社會披上一層浮華的麵紗。他們住的宅子,用的車子,穿的衣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毫無控製的欲望,注定為國家以後的變革提供的條件。

而今,漢武帝剛剛登大寶,認為前人給他留下了一大筆財富。國庫裏的錢用幾年也用不完,糧食吃十年也吃不完。但前輩們卻生活得並不瀟灑,他們處處要求自己要勤儉節約,清淨無為。這讓漢武帝非常不能理解。看著眼前這個無比強大,富庶昌盛的王朝,漢武帝躍躍欲試。在他心中,要想做明君,就要做英雄。現在國家富強,是大有作為一番的時候了。當登上皇帝那一刻起,年輕氣盛的漢武帝就心潮澎湃,那個時代已屬於他,他將用什麼樣的政績留芳青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