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聽出玄機來,幾步轉回到龍廷中央,急切地道:“請繼續說下去。”董仲舒接著道:“國家如有亂事發生,上天會先以災害的方式警告。但隻要世代不是太離譜,上天還是願扶助、成全的,隻是人自己也要強力勉勵才行。強力勉勵於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強力勉勵於道,則德見隆而功日大。這些都是馬上能看出效果的事。”武帝若有所悟,不住地點頭。於是董仲舒繼續道:“所謂道,就是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仁義禮樂是推行道的工具。古代的聖人都已亡命,但他們的子孫卻可以過上幾百年的安寧生活,這就是禮樂教化的作用。從前,周朝厲王和幽王執政,周王朝衰落。但這不是王道的衰敗,而是厲王、幽王不遵循周道。後來宣王係念先王的德政,興廢治亂,彰明文王、武王的偉績,周道又粲然生輝。所以說,國家的興衰在於人的表現,不是天命可以挽回。厲王、幽王是掌握不了發展之道,所以衰敗。”
董仲舒見武帝還沉浸在無盡的思緒中,就趁熱打鐵道:“臣無數遍通讀《春秋》之後,發現了王道的根本出發點隻有一個字,那就是‘正’。作為一個帝王,必須遵從天意,糾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要重用德教,減少刑罰的使用。因為嚴格的刑罰不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辦法。《春秋》上說,一是萬物之源,元是之本。元是大,一切事物都產生於‘一元’。事物都是從先有大,然後派生它物。從‘元’出發,才能正本清源。所以君王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海,四海正,則遠近一切莫不統一於正。這才是真正的王道。”
“如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行高恩重,智明意深,愛臣好民,可以說是一位好君主。但到現在,天地未應,祥瑞不至,這是因為教化不利,萬民不正的緣故,親代的不正之風依然殘存在本朝風土之中法令公布了卻奸佞迭出,已到不得不更弦易張的時候了。自漢朝廷建立以來七十多年時間裏,曆為帝王都努力建立治道,但都不成功,這就是因為應該改變教化方式而沒有采取實際措施的緣故。”
董仲舒說完這一席話,漢武帝心中極為暢快。在他心中,早就在醞釀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苦於自己思想不係統,不能全然表達出來。這次,董仲舒用係統的儒家思想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武帝頓時心潮澎湃,感歎大漢王朝竟然有這種奇才。武帝還沒有從第一個問題中跳出來,又欣悅地向董仲舒下了第二道製書,並請他寫成文字,以奏折的方式呈上來。董仲舒受寵若驚,連忙恭維地道:“臣領旨,臣這就回去擬文。”說完,董仲舒就回去了。
幾天之後,董仲舒上奏了第二道對策,其中再次係統地總結了曆史上政治經驗,特別指出在秦朝以刑法統治國家,最終導致官員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犯法被處死的人比比皆是,犯奸作亂成為普遍現象。他最終總結,治國要以德為主體。要讓百姓有德,就必須教化。所以他建議武帝成立太學,作為教化國人的場所。董仲舒最後還寫道:“陛下如果能以考試和策問的方式引進人才,就可以實現三代的至治局麵,聖上的英名就能與古代的明君堯舜相媲美。”武帝看完董仲舒的第二個對策,龍顏大悅,認為董仲舒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武帝聽出玄機來,幾步轉回到龍廷中央,急切地道:“請繼續說下去。”董仲舒接著道:“國家如有亂事發生,上天會先以災害的方式警告。但隻要世代不是太離譜,上天還是願扶助、成全的,隻是人自己也要強力勉勵才行。強力勉勵於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強力勉勵於道,則德見隆而功日大。這些都是馬上能看出效果的事。”武帝若有所悟,不住地點頭。於是董仲舒繼續道:“所謂道,就是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仁義禮樂是推行道的工具。古代的聖人都已亡命,但他們的子孫卻可以過上幾百年的安寧生活,這就是禮樂教化的作用。從前,周朝厲王和幽王執政,周王朝衰落。但這不是王道的衰敗,而是厲王、幽王不遵循周道。後來宣王係念先王的德政,興廢治亂,彰明文王、武王的偉績,周道又粲然生輝。所以說,國家的興衰在於人的表現,不是天命可以挽回。厲王、幽王是掌握不了發展之道,所以衰敗。”
董仲舒見武帝還沉浸在無盡的思緒中,就趁熱打鐵道:“臣無數遍通讀《春秋》之後,發現了王道的根本出發點隻有一個字,那就是‘正’。作為一個帝王,必須遵從天意,糾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要重用德教,減少刑罰的使用。因為嚴格的刑罰不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辦法。《春秋》上說,一是萬物之源,元是之本。元是大,一切事物都產生於‘一元’。事物都是從先有大,然後派生它物。從‘元’出發,才能正本清源。所以君王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海,四海正,則遠近一切莫不統一於正。這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