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行高恩重,智明意深,愛臣好民,可以說是一位好君主。但到現在,天地未應,祥瑞不至,這是因為教化不利,萬民不正的緣故,親代的不正之風依然殘存在本朝風土之中法令公布了卻奸佞迭出,已到不得不更弦易張的時候了。自漢朝廷建立以來七十多年時間裏,曆為帝王都努力建立治道,但都不成功,這就是因為應該改變教化方式而沒有采取實際措施的緣故。”
董仲舒說完這一席話,漢武帝心中極為暢快。在他心中,早就在醞釀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苦於自己思想不係統,不能全然表達出來。這次,董仲舒用係統的儒家思想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武帝頓時心潮澎湃,感歎大漢王朝竟然有這種奇才。武帝還沒有從第一個問題中跳出來,又欣悅地向董仲舒下了第二道製書,並請他寫成文字,以奏折的方式呈上來。董仲舒受寵若驚,連忙恭維地道:“臣領旨,臣這就回去擬文。”說完,董仲舒就回去了。
幾天之後,董仲舒上奏了第二道對策,其中再次係統地總結了曆史上政治經驗,特別指出在秦朝以刑法統治國家,最終導致官員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犯法被處死的人比比皆是,犯奸作亂成為普遍現象。他最終總結,治國要以德為主體。要讓百姓有德,就必須教化。所以他建議武帝成立太學,作為教化國人的場所。董仲舒最後還寫道:“陛下如果能以考試和策問的方式引進人才,就可以實現三代的至治局麵,聖上的英名就能與古代的明君堯舜相媲美。”武帝看完董仲舒的第二個對策,龍顏大悅,認為董仲舒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不久,漢武帝又下了第三份製書給董仲舒,當中,武帝這樣說:“朕聽說善於談天的人必有人間的事做佐證。善於說古的人必在當世有應驗,所以我願意虛心接受先生的天人相應學說,接受曆史的教訓,改正以往的所作所為。先生即談論了治國的大道理,又分析了國家盛衰的原因,讓朕茅塞頓開。現在想請先生講得透徹一些,朕將親自覽閱思考。”
兩次對策都讓漢武帝欣喜若狂,董仲舒決定,在第三次上奏對策中,將自己多年學習研究出的治國思想和哲學觀點推銷給漢武帝,董仲舒寫道:“治國之道出於上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他要求漢武帝遵從天道。在天道不變的情況下,讓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的關係順從天意,維持尊卑關係,使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鄉黨有序,實現所謂“永遠的封建秩序”。
在這個對策的最後部分,董仲舒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稱:“思想大一統是是天地間正常的軌道;自古至今,通暢無阻的大義。而今天負責教化的人來源不同,每人的議論見解又迥然不同。一百家有一百家治理國家的說法,結論也不一樣,以主義在上位的不能堅持一個統一的原則,法令常常更改,下位不知如何遵從。臣很愚鈍,現在說說自己的建議:凡是不在儒家的經典六經——《易經》、《禮經》、《樂經》、《詩經》、《書經》和《春秋》之內的其他思想流派全部,都應徹底根絕,不準許它們與儒家學說並存。那些低俗蕪雜的思想鏟除之後,道統和綱紀才能統一,法令才顯得嚴明,暴行才懂得遵從正道。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看完董仲舒的對策之後,漢武帝更賞識他了。因為這完全符合他獨霸天下的願望。漢武帝極為高興,於是任命他為江都國的相,幫助漢武帝的異母兄長江都王劉非。劉非這人生性暴烈,心浮氣躁,武帝讓溫文而雅的董仲舒去輔佐他,目的就是馴化他的性格,讓他收斂一些。董仲舒常常在江都王麵前直諫,很受他器重。
由於董仲舒的對策是建元年間寫出,史稱“建元對策”。在董仲舒的一手推動之下,會稽吳縣的嚴助和年過六十的川人公孫弘,分別被升任為中大夫和博士。這就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端。
董仲舒在江都上任之後,覺得自己身困池中,心裏很是鬱鬱。沒辦法,他隻好在江都郡宣傳自己的天人相應學說,受了一批學生。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正躊躇滿誌時,遼東和長陵突然傳開兩個消息,北方的高廟和長陵的高園便殿發生火災。當時,董仲舒閑居在家,得到消息後,借題發揮,用災異學說對其進行了大膽的評論。認為這是天下對漢武帝過失的警告,並且不考慮任何政治後果,將自己的觀點寫成題為《災異論》的文章,準備上奏漢武帝。但是,還沒等他出門,朝廷重臣主父偃就探聽到,並將文章偷出來,直接送到漢武帝麵前。皇帝看了這篇文章,氣急敗壞,馬上召集群儒,審閱此文。當時在場的有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他看到文章,不知何人所作,將作家罵得狗血噴頭,當武帝說明是董仲舒所作時,他頓時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