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蓬的經典名著《烏合之眾》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指出個人在形成群體後會變得無序,成為野蠻的“烏合之眾”,對社會產 生破壞性的影響,但人類並沒有有效的應對方法——勒蓬顯然是悲觀的。阿偉對人類從個體向群體的發展和群體的無序特征,給予了極度的重視和認真的思考。在群 體行為的約束方麵,阿偉相信社會製度的力量。社會製度之於人類群體,相當於技術之於個人,社會製度就是群體的技術。技術不斷累積,能夠促進人類突破個體的 限製;社會製度不斷趨向完善,必然會約束群體的無序。
關注人類社會發展的作品,必然要 指向終極關懷:人類將走向哪裏?社會將經曆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最經典的暢想是馬克思的學說,他把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 曆程做了分析,提出了共產主義的構想,這仍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摸索和奮鬥。阿偉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他認為關於社會前進的軌跡可能是這樣的七個階段:依 存期,強權期,調和期,自律期,頹廢期,價值期,牧場期。他相信通過個人的努力和技術的進步,在製度對群體的自發製約機製下,最終可以到達人類的“牧場 期”。但牧場期也並不是全然祥和的,傑出的牧者也有“斷片”的危險,而普通人卻又有被物化的悲哀。這含有精英主義的觀念,卻摻入了更多的複雜心態。不難理 解這是作者的心理經驗,不難看出這帶有作者的個體經曆,不難體會這標誌著作者的思想高度。
阿偉的成功帶給他足夠的自信,阿偉的不羈帶給他難言的寂寞。曆史上的革命家多是樂觀主義者,曆史上的思想家多是悲觀主義者。阿偉奮鬥著,前進著,探索著,思想著……
阿偉看重這本書,在我看來,這本書看似平實的論述中,其實包含了他對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案。
(一) 關於人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幾千年來人類爭論不休的問題,中國曆來就有“性本善”與“性本惡”的爭論,西方亦有“X”理論與“Y”理論的激辯。這本書中清 晰地認為人之初性無善惡之分,有的隻是生理機體的客觀需求和理性選擇。人之善惡隻是在人有了豐富的情感後、有了更為親密的關係之後才有的東西,才有了善惡 的判斷標準。這個觀點可能是人類人性學說的結論性論斷。
(二)社會主義製度的形成是自 然而然且必然到來的事情。從理論的角度分析,這肯定了社會主義的正確性。法製社會是產生市場交換的必要條件,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是形成資本主義的必然條 件。現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社會生產對人類體能的依賴逐漸減少,而物質卻能夠極大地豐富。所以更多的人不需要勞動就可以享受到自己生存必需的物 質,那麼在法製完善和生產力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製度的形成則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作者的觀點裏,一種社會製度的形成是受當時的社會生產技術水平決 定的。在當今時代,社會生產還必須依賴個體的體能才能完成,要想實現社會主義,除了強調生產資料公有外,還必須兼顧個體的努力,所以保持個體之間的差別, 令其努力,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製度要求。
(三)本書把人類的問題歸結為一個 人的問題和一群人的問題。這看似簡單,卻抓住了人類社會問題的核心。個體無序的理性努力與社會群體之間的製約關係是社會進步和所有社會製度產生的根本原 因。這個論斷似乎是解決人類所有社會問題的終極理由。各種各樣關於人類發展的論述,我認為都沒有這個提法接近問題的實質。從此角度來看待人類的發展與製度 的變化,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本書書名的含義。這個提法看似簡單,實際可以解決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這也許是大道至簡的一個範例。
(四) 從個體與群體的線索去探索人類的發展曆程,會發現許多新的有價值的觀點,如肉體的痛苦是源於個體生理的客觀存在,而精神的痛苦卻是基於群體的存在且彼此交 往而產生的。這個論斷也是解決人類精神痛苦的良藥。當然,像貨幣是人類神奇思維的產物,這比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說法更真實可信。市場永遠是有效的,而本書 認為在物質極大豐富時,市場便無效了。還有如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無限積累必然導致資本主義滅亡,而本書認為用稅法即可解決這一問題。諸如此類的提法在本書中 比比皆是,但這些提法卻具有顛覆性,本書在看似平實的論述中輕輕地就把以往的所謂經典論斷給否定了,所以此書要麼是錯誤至極,要麼是一本大書。希望讀者認 真品味。
我們都是黃淮土地上生長的農家子弟,至今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打拚。這方土地,就是我們立足的地、附著的魂、永遠的根。
人生多悲歡,成敗俱蕭然。世界紛繁複雜,探索永不停步。
淮河水蜿蜒流去,浪花淘盡千古人物。大浪淘沙,唯有金子般的思想才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