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要行仁政,就是禮樂之治。禮樂是“仁”的外化。據馮友蘭說,禮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樂模仿自然界內在的和諧。禮可以養性,樂可以怡情。做人要重仁義,治國要重禮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如果比較一下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文化教育,就可以發現,在孔子重視禮樂的時候,西方的柏拉圖卻在《理想國》中強調體育和音樂。由此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很重視音樂教育,也就是樂育。所不同的,中國更重禮教,就是維持社會秩序,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西方更重體育,要使人人體力更強,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遠。如果說樂育使人耳聰目明,成為智者,禮教卻使人循規蹈矩,成為好人;體育則使人身強力壯,成為強人。這就是孔子和柏拉圖的異同,他們使東西方的教育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東方要培養智者仁者,西方要培養智者勇者。
智、仁、勇三者的關係,不但表明了中西教育哲學的異同,也表現在中西方的文學作品之中。如西方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歌頌了阿契力士和赫克托等的英雄主義,《奧德賽》則讚美了尤利西斯的智慧和勇敢。而赫克托離開妻子上戰場時的臨別贈言是個典型的例子:
衝鋒陷陣我帶頭,
論功行賞不落後。
在中國的《詩經》中,歌頌的是聖君賢臣,對武王伐紂時的軍師薑尚,隻說了一句: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把薑尚比做飛揚的雄鷹,和《荷馬史詩》的描寫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在《論語》第十一章中子路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對這樣的勇士,孔子隻是置之一笑。
孔子不讚賞子路的勇敢,而讚美顏回的智慧,因為“回也聞一以知十”,又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這就是讚美他的德行了。還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說明了孔子的樂育思想。顏回如何能在貧困中“不改其樂”呢?《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說明了好學和樂育的關係,顏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哲學思想的基礎是樂感。樂感不但是孔子思想的基礎,也是最高的境界,所以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感就是孔子的智慧。樂感如何能產生智慧呢?孔子又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由此可見,詩和禮樂結合起來,就可以培育智者。孔子還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讚賞知者仁者,卻不讚賞勇者強者。這種修文偃武,重德輕才,順應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勝天的思想,結果造成了中國兩千年以來重柔輕剛的風氣,積弱成習的後患。
孔子要行仁政,就是禮樂之治。禮樂是“仁”的外化。據馮友蘭說,禮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樂模仿自然界內在的和諧。禮可以養性,樂可以怡情。做人要重仁義,治國要重禮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如果比較一下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文化教育,就可以發現,在孔子重視禮樂的時候,西方的柏拉圖卻在《理想國》中強調體育和音樂。由此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很重視音樂教育,也就是樂育。所不同的,中國更重禮教,就是維持社會秩序,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西方更重體育,要使人人體力更強,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遠。如果說樂育使人耳聰目明,成為智者,禮教卻使人循規蹈矩,成為好人;體育則使人身強力壯,成為強人。這就是孔子和柏拉圖的異同,他們使東西方的教育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東方要培養智者仁者,西方要培養智者勇者。
智、仁、勇三者的關係,不但表明了中西教育哲學的異同,也表現在中西方的文學作品之中。如西方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歌頌了阿契力士和赫克托等的英雄主義,《奧德賽》則讚美了尤利西斯的智慧和勇敢。而赫克托離開妻子上戰場時的臨別贈言是個典型的例子:
衝鋒陷陣我帶頭,
論功行賞不落後。
在中國的《詩經》中,歌頌的是聖君賢臣,對武王伐紂時的軍師薑尚,隻說了一句: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把薑尚比做飛揚的雄鷹,和《荷馬史詩》的描寫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在《論語》第十一章中子路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對這樣的勇士,孔子隻是置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