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本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1 / 3)

相比於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定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詮釋則要更加多樣。由於對其作出界定的文章眾多,我們隻列舉近五年來幾種主要的觀點加以介紹。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陳占安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種相結合包括三方麵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曆史傳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東北師範大學的鄭德榮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豐富,蘊涵著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思想,其內涵主要有四個要素:(1)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理論基礎;(2)把握中國特殊國情,中國的特殊國情當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依據和基本出發點;(3)總結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理論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4)吸取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之精髓,與中華文化相融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中華文化的特質,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並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靈魂和生命線。湘潭大學的袁輝初老師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和中國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化的有機統一。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馮剛先生從當前現實出發,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反對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常務副主編曹泳鑫先生及吳軍副研究員認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學術構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解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建設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內涵。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的李恒瑞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內涵包含三個方麵:實質是實事求是,主題是發展,要義是創新。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界定上影響最大的當數著名黨史專家龔育之和石仲泉兩位教授的觀點。龔育之教授在2005年4月4日的《人民日報》撰文中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就是民族化和當代化,這一看法得到由兩位專家領銜開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組的認同,石仲泉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書的“主編者言”中再次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可。

相比於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定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詮釋則要更加多樣。由於對其作出界定的文章眾多,我們隻列舉近五年來幾種主要的觀點加以介紹。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陳占安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種相結合包括三方麵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曆史傳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東北師範大學的鄭德榮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豐富,蘊涵著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思想,其內涵主要有四個要素:(1)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理論基礎;(2)把握中國特殊國情,中國的特殊國情當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依據和基本出發點;(3)總結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理論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4)吸取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之精髓,與中華文化相融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中華文化的特質,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並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靈魂和生命線。湘潭大學的袁輝初老師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和中國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化的有機統一。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馮剛先生從當前現實出發,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反對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常務副主編曹泳鑫先生及吳軍副研究員認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學術構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解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建設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內涵。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的李恒瑞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內涵包含三個方麵:實質是實事求是,主題是發展,要義是創新。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界定上影響最大的當數著名黨史專家龔育之和石仲泉兩位教授的觀點。龔育之教授在2005年4月4日的《人民日報》撰文中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就是民族化和當代化,這一看法得到由兩位專家領銜開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組的認同,石仲泉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書的“主編者言”中再次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可。

理論界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多種表述是正常的學術差異,而無正確與錯誤之分。我們十分讚同石仲泉教授對待理論分歧的科學態度和觀點:“這些用詞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主要是考慮角度和用語習慣問題”,“由於人們的不同經曆和閱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識觀念,其中不少還牽涉一個感情和理性、曆史認知和與時俱進、分析視角和全麵把握的關係,因而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看法,見仁見智,這是正常的。可以通過切磋、爭鳴,能達成共識最好,不能則求同存異”,尊重各自在理論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其實認真比較各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界定,也不難發現文字表述上的差異多,實質內容上的共性大,說明在基本點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