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揭示特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1 / 3)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

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

再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馬克思主義“三化”在中國已經推進了90多年,並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兩大理論成果,但這並不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終結。因為曆史要前進、時代要發展,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要發展、創新,要繼續與中國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創新出新的、符合時代特征的理論;要繼續把理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使之成為人民群眾心中的信念、手中的武器。馬克思主義“三化”過去的推進是這樣,今天的推進仍然是這樣,未來的發展同樣是這樣。

2.民族性與世界性

所謂民族性,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進程中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中華文化的特質、打上了中華民族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而世界性則是指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民族性不是狹義的封閉性、排外性,而是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研究和借鑒世界各國執政黨執政的成功經驗與教訓,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

民族性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毛澤東曾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對於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曆史進程中,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中共領導人,都始終強調和堅持一個基本點: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都強調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時必須依據中國國情,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熟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表述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能以其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理解和運用。

世界性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理論創新和發展的必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不能脫離於世界發展的潮流之外,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發展也不能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因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的現實情況下,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問題更是一種現實的需求。馬克思主義“三化”所體現的世界性特征就是擺脫了因片麵強調民族性而囿入封閉性,以開放的理論品質來體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

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

再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馬克思主義“三化”在中國已經推進了90多年,並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兩大理論成果,但這並不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終結。因為曆史要前進、時代要發展,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要發展、創新,要繼續與中國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創新出新的、符合時代特征的理論;要繼續把理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使之成為人民群眾心中的信念、手中的武器。馬克思主義“三化”過去的推進是這樣,今天的推進仍然是這樣,未來的發展同樣是這樣。

2.民族性與世界性

所謂民族性,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進程中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中華文化的特質、打上了中華民族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而世界性則是指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民族性不是狹義的封閉性、排外性,而是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研究和借鑒世界各國執政黨執政的成功經驗與教訓,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

民族性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毛澤東曾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對於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曆史進程中,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中共領導人,都始終強調和堅持一個基本點: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都強調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時必須依據中國國情,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熟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表述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能以其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理解和運用。

世界性是馬克思主義“三化”理論創新和發展的必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不能脫離於世界發展的潮流之外,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發展也不能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因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的現實情況下,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問題更是一種現實的需求。馬克思主義“三化”所體現的世界性特征就是擺脫了因片麵強調民族性而囿入封閉性,以開放的理論品質來體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