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3 / 3)

甄應嘉也打聽得一個普通商戶高價收購蠶繭的事,但這商戶原本是個茶商,怎麼做起蠶繭生意來?待他尋到茶商府上時,家人說老爺已經夠了新茶北上販賣去了。甄應嘉不得已才求到林如海跟前,隻得伏低道:“林大人既然和那茶商做了大筆的買賣,自然能尋到那位商人,下官隻求林大人引薦。”

今日前來的鹽商中,自然有少數當年和甄應嘉官商勾結,私交極好的。卻大半是受了甄應嘉刁難盤剝的,今日見了甄應嘉伏低做小,麵上雖然不顯,心中卻暗暗覺得快意。

林如海笑道:“甄大人這話真真讓人為難,做買賣最講誠信,本官名下田莊產出蠶繭都是管家負責聯係買賣,難道甄大人要讓本官和商人出爾反爾不成?”

甄應嘉是個囂張跋扈慣了的,已經耐著性質低眉順眼半日,加上昨日所受之氣一下子發作出來,也有些慍怒道:“林大人這是什麼話?下官此來,也是為了趕製今秋上用的衣料。難道林大人為了貪圖莊上蠶繭賣得高價,不願與聖人分憂不成?”

甄應嘉抬出聖人來,心想:若是你執意不肯將蠶繭賣給江寧織造府,便是不願為聖人分憂,這樣一頂大帽子,你林如海隻怕有十個腦袋也戴不起。說完之後甄應嘉肅然看著林如海,空氣中漸漸有了針鋒相對的味道。大小鹽商也感到了氛圍緊張。

林如海卻哈哈一笑道:“今年是災年,甄大人說為聖上分憂,原是本官心中所想,本官倒是求之不得。甄大人你看,今日這許多鹽商到衙門裏頭,亦是為聖上分憂而來。方才我們正在商議,各家不拘多寡,不作攀比,有多少能耐捐出多少,所捐財物盡數登記造冊快馬送入京中,專等戶部派人來接管,少了路上各級盤剝,雖然杯水車薪,到底是微臣和眾商戶一片心。師爺,你將方才冊子遞給甄大人,甄大人大義,必是願意為參加此次義舉的。”

甄應嘉聽完頭皮一麻,屋漏偏逢連夜雨,購買蠶繭不成,倒讓林如海算計了去。但是林如海說得明白,今日所捐財物會遞到聖人麵前,若是自己到場不認捐,將來傳出去,這不肯為聖人分憂的罪名反而扣在自己頭上。心中憤恨,麵上不顯的接過師爺遞過的冊子一看,隻覺頭昏眼花。那冊子上,兩個最大的鹽商認捐白銀八萬兩,二等鹽商有認捐五萬的,再次一等有認捐一二萬的,不足而論。

甄應嘉僵在當場,心想:如今求到林如海麵前,隻好先緊著織造府差事要緊,半日方說:“下官隻好比林大人低一等,隻這蠶繭的事?”又見冊子上並無林如海認捐數額,他以己度人,以為林如海亦是借花獻佛,不過萬兩頂天了,所以次林如海一等,也不算十分難以承受。

林如海笑道:“甄大人大義,本官先行謝過。本官的意思,甄大人在江南一呼百應,本官並不敢高過甄大人去。因而咱們兩個同樣份例極好。至於甄大人需要購買的蠶繭,少不得我林如海做回小人,出爾反爾一次,原本二倍於往年市價的蠶繭,不過一倍半賣給甄大人如何?”

災年蠶絲價格水漲船高,一倍半的價格卻是極為公道了,甄應嘉隻好點頭應是。

林如海複又笑道:“如此,本官謝過甄大人大意。本官想著這裏許多義商已經捐了許多銀兩,災年物資糧食難得,因而本官認捐稻米二萬石。”

甄應嘉聽了險些嚇得暈倒過去,豐年一石稻米不過白銀二兩,災年卻值白銀四兩。二萬石稻米,值八萬兩銀子。且甄家並無這許多陳糧,外頭大筆購買,隻怕有商人囤積居奇,五六兩一石都未必能夠采購足額。偏生全兩淮的鹽商皆是在場,有這許多人證在,自己若是出爾反爾,傳到聖人耳中,豈不引起聖怒?

誰知林如海連反悔的機會都不給甄應嘉,吩咐師爺道:“師爺,記下,本官捐糧二萬石,甄大人亦捐糧二萬石。既如此,我亦去派管事聯係買了蠶繭的商人,少不得本官做回小人,解甄大人燃眉之急。甄大人改日備好糧食,我亦派人備好蠶繭,一次交割清楚,豈不兩廂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