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頭黛玉三個請安而後,早有謝家丫鬟引三人到耳房用茶,劉先生和林如海一處說話。兩人正說著,外頭小廝來報說:太子帶著三皇孫前來拜會劉先生。
因元後死後,太子沒了依仗,後來被奸人所害,中了毒,性子暴躁,三皇孫受太子所累,一直不受重視。五年前,三皇孫生了一場重病,後來大好之後便變得沉默寡言,因而這位皇孫雖然是太子嫡子,在宮中卻並不顯山露水,甚至有才智平庸的傳言。隻鐵網山一見,林如海倒是覺得這位三皇孫目中精華,雖然刻意收斂,卻看著並非庸人,話雖不多,倒也進退有度,因而覺著傳言不真。隻不知今日太子帶著三皇孫前來拜會劉先生,所為何事?
到底是皇城裏頭的人,劉先生自然也不敢怠慢,和林如海一道親自迎出去。太子和三皇孫身著常服,倒是謙遜得很,並未讓劉先生和林如海行大禮。要說太子和三皇孫所為何來?卻是因太子一行回宮之後,聞得劉先生進京,因而親自前來求劉先生收三皇孫作弟子。
劉先生聽完來意一愣:他倒也關心朝堂局勢,不過據他分析,如今雖然有部分人狼子野心,倒也沒到失控時候,因而他並未打算出山。原來今世因林如海活著,又暗中布局多年,對王子騰、南安郡王、忠靖侯都有牽製,劉先生估量並不會產生兵禍。因而劉先生不過估摸黛玉對他給的集注該當研讀得有些心得了,特地前來考校並指點一番,並無心思如前世一樣插手朝堂之事。但見太子和三皇孫此來極有誠意,劉先生倒覺不好推脫,有些犯難。
原來因為太子被毒害多年,雖然找到毒源之後請名醫調理,到底有些毒質殘留體內,導致身子受損,反應不如以前敏捷不說,記憶力也下降得厲害。因而太子和太子妃想著:五皇子已經壞事,最大勁敵已去,不如好生教導三皇孫,到底要三皇孫有了真才實學,才能讓泰和帝對太子一脈放心。不然宮中還有七皇子是個能人呢,太子並非高枕無憂。因而今日太子夫妻商議,不如讓三皇孫拜入劉先生門下,多學些本事自沒壞處。
劉先生聽完太子和三皇孫來意,笑道:“劉某不過一介草民,承蒙太子殿下看得起,劉某先行謝過太子殿下抬舉。隻是劉某已經將此生治學心得傳了心儀弟子,衣缽有人繼承,原是想就此關門的。但既是太子殿下和三皇孫帶著誠意而來,我也不好不近人情。隻劉某雖然不才,脾氣卻大,若要我收弟子時,自然資質要我看得上才行。今日我便考校三皇孫幾句,若是我滿意了,再收一名弟子無妨,若是不滿意,還請太子殿下另請高明。”
劉先生威望高,規矩嚴,太子自然知曉。且當年父皇招賢納士時,謝源大人就保舉過劉先生,劉先生推遲不就,泰和帝尚且尊重劉先生本心,如今太子自不會強人所難。因而對太子三皇孫一點頭說:“你盡力而為就是。”三皇孫點頭應是。
自太子來訪,林如海就欲回避,太子和劉先生皆言不用。如今林如海見劉先生要考校三皇孫才學,再次意欲回避,又被劉先生攔住了,劉先生笑言:“林探花才學,我也佩服得很,有你為過把關,我求之不得,又回避什麼?今日考校,就讓林大人旁聽,不知太子殿下是否應允?”劉先生前一句自然是對林如海說的,後一句卻是對太子和三皇孫說的了。太子自是笑言一切依劉先生的規矩。
卻說太子帶了隨行侍衛宮人退到小院堂上,隻留劉先生、林如海、三皇孫三人在書房。半日,三人才出來,隻見林如海笑對劉先生拱手說:“恭喜劉先生再得良徒,如此良才美質,真真令人羨慕。”
劉先生亦是扶須而笑。
三皇孫原本跟在劉先生身後,聽林如海稱讚,也是拱手恭敬道:“學生多謝林尚書褒獎,林尚書過譽了。”林如海自是笑言三皇孫過謙,細看這位三皇孫時,隻見他麵如冠玉,目若明星,貴為皇孫卻並不傲慢,雖不傲慢卻自有一股貴氣,真真氣度不凡。再想方才書房中對答,這位皇孫胸中有丘壑,同齡少年能有如此才學的,自己也是生平僅見,林如海不禁對三皇孫另眼相看。
三皇孫亦是打量著眼前這位探花郎,他雖四十開外,卻麵上不顯年紀,見之不過年過而立。這位林尚書眉清目朗、俊美翩然,雖是凡夫俗子,卻自帶一股不俗氣息,恍若謫仙一般。三皇孫心想:也隻有這樣男子才配做絳珠仙子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