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商議停當,絳佑帝便頒下令去,太上皇駕崩,舉國致哀,官宦人家一年不得宴樂,尋常百姓之家三月不得嫁娶。又道賈苗自戕,其父養女不教,即日拿了賈雨村在太上皇靈前跪經謝罪。
自賈苗宮中失火,賈雨村夫妻就坐臥難安,這日官差當真來了,二人仍舊嚇得不知所措。幸而絳佑帝倒仁慈,隻打了二人板子,削了賈雨村官位、奪了嬌杏的誥命,貶為庶人。賈雨村在太上皇靈前跪經至太上皇棺槨在孝慈縣安葬,便可回家。
賈雨村之罪行,若是當真徹查下來,問斬也是夠了。之所以如此輕罰,自是因為太上皇新喪,不宜見血光,此是一件;更是因為對賈雨村之罰不輕不重,反倒讓人信了賈雨村乃是因為送了幹女兒入宮,幹女兒又自戕,才引來這樁無妄之災,此是其二。
若是當真對賈雨村罰得重了,必是讓人起疑:太上皇駕崩當口,賈貴人的父親受到重罰,莫不是太上皇之死和賈貴人有什麼幹係?若是因此引起賈苗警惕,越發躲起來,倒不好將其抓獲。便是為此,絳佑帝也少不得暫且再忍耐賈雨村一些時日,等得布在北疆、西海沿子、粵海幾處的探子傳來確切消息,徹底收回兵權之後,再和霍家及其爪牙算總賬。
絳佑帝這番思忖自是首先往大處著想,卻也因此果然引出賈苗來,不過月餘之後,千手閻羅就查到賈苗的蹤跡。此女雖然狡詐,但千手閻羅也機警,隻暗中細查賈苗的活動規律,待得萬無一失了才出手,賈苗果然束手就擒,卻是後話。
又說後宮出了嬪妃自戕之事,也是一樁大事。黛玉將將執掌鳳印,不知多少人眼看這位年輕皇後如何料理呢。幸而黛玉原是活了二世,今世又得名師教導,又在不足六歲時候便開始掌家,一應調度倒是井井有條。
後宮宮院又多,人口又多,且多是當初的霍皇後、如今的皇太後慣用的老人。其中有明白的,自是真心向黛玉投誠的;也有皇太後的心腹有心怠慢為難的。若按常理,新後掌印之後少不得拿人作伐子,眾宮人應當越發謹慎辦事才是。
但皇太後有一個心腹太監姓李的卻順勢推船,越發過於謹慎,萬事不拿主意,皆來為難黛玉。
這李公公仗著自己是皇太後宮中的太監首領,若是自己回的事黛玉安排得慢了些,便要落個太上皇剛去,就苛待皇太後的名聲。越發故意做得小心謹慎樣兒,一點子小事也來回話,讓黛玉拿主意。黛玉但凡拿了主意,他辦事倒快,極麻利的便辦好了,除了令人覺得其人太過膽小謹慎外,倒讓人尋不出錯處,若是黛玉吩咐略錯了一點兒,反要被說原是皇後娘娘拿的主意,怨不得辦事之人。
黛玉豈能看不穿李公公的心思,隻她新掌鳳印,不願讓人說嘴罷了。如此過了一日,李公公便來回了不下十遍的事:什麼皇太後要吃什麼,喝什麼,因太上皇故去,哭過幾遍都要來回過。頭一二次倒罷了,多得幾次,雪雁便不服起來,向黛玉道:“這李公公在宮裏辦老了事的人,該當如何豈有不知的?這是故意來煩娘娘呢。”
如此商議停當,絳佑帝便頒下令去,太上皇駕崩,舉國致哀,官宦人家一年不得宴樂,尋常百姓之家三月不得嫁娶。又道賈苗自戕,其父養女不教,即日拿了賈雨村在太上皇靈前跪經謝罪。
自賈苗宮中失火,賈雨村夫妻就坐臥難安,這日官差當真來了,二人仍舊嚇得不知所措。幸而絳佑帝倒仁慈,隻打了二人板子,削了賈雨村官位、奪了嬌杏的誥命,貶為庶人。賈雨村在太上皇靈前跪經至太上皇棺槨在孝慈縣安葬,便可回家。
賈雨村之罪行,若是當真徹查下來,問斬也是夠了。之所以如此輕罰,自是因為太上皇新喪,不宜見血光,此是一件;更是因為對賈雨村之罰不輕不重,反倒讓人信了賈雨村乃是因為送了幹女兒入宮,幹女兒又自戕,才引來這樁無妄之災,此是其二。
若是當真對賈雨村罰得重了,必是讓人起疑:太上皇駕崩當口,賈貴人的父親受到重罰,莫不是太上皇之死和賈貴人有什麼幹係?若是因此引起賈苗警惕,越發躲起來,倒不好將其抓獲。便是為此,絳佑帝也少不得暫且再忍耐賈雨村一些時日,等得布在北疆、西海沿子、粵海幾處的探子傳來確切消息,徹底收回兵權之後,再和霍家及其爪牙算總賬。
絳佑帝這番思忖自是首先往大處著想,卻也因此果然引出賈苗來,不過月餘之後,千手閻羅就查到賈苗的蹤跡。此女雖然狡詐,但千手閻羅也機警,隻暗中細查賈苗的活動規律,待得萬無一失了才出手,賈苗果然束手就擒,卻是後話。
又說後宮出了嬪妃自戕之事,也是一樁大事。黛玉將將執掌鳳印,不知多少人眼看這位年輕皇後如何料理呢。幸而黛玉原是活了二世,今世又得名師教導,又在不足六歲時候便開始掌家,一應調度倒是井井有條。
後宮宮院又多,人口又多,且多是當初的霍皇後、如今的皇太後慣用的老人。其中有明白的,自是真心向黛玉投誠的;也有皇太後的心腹有心怠慢為難的。若按常理,新後掌印之後少不得拿人作伐子,眾宮人應當越發謹慎辦事才是。
但皇太後有一個心腹太監姓李的卻順勢推船,越發過於謹慎,萬事不拿主意,皆來為難黛玉。
這李公公仗著自己是皇太後宮中的太監首領,若是自己回的事黛玉安排得慢了些,便要落個太上皇剛去,就苛待皇太後的名聲。越發故意做得小心謹慎樣兒,一點子小事也來回話,讓黛玉拿主意。黛玉但凡拿了主意,他辦事倒快,極麻利的便辦好了,除了令人覺得其人太過膽小謹慎外,倒讓人尋不出錯處,若是黛玉吩咐略錯了一點兒,反要被說原是皇後娘娘拿的主意,怨不得辦事之人。
黛玉豈能看不穿李公公的心思,隻她新掌鳳印,不願讓人說嘴罷了。如此過了一日,李公公便來回了不下十遍的事:什麼皇太後要吃什麼,喝什麼,因太上皇故去,哭過幾遍都要來回過。頭一二次倒罷了,多得幾次,雪雁便不服起來,向黛玉道:“這李公公在宮裏辦老了事的人,該當如何豈有不知的?這是故意來煩娘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