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1 / 3)

絳佑帝自是準了李罕之奏,擇開春之後啟程。因西海沿子地處邊疆,氣候、地勢和中途不同,西海沿子的守將,算來十有八九是不帶妻室的,但英蓮和李罕少年夫妻,英蓮倒願意跟著李罕前去西海沿子。但封氏如今年歲已高,恐不適宜長途跋涉,因而夫妻兩個為難。

封氏卻笑道:“我自當年得了林太太救助,這十幾年便盡是順遂平安,早就是苦盡甘來,日後還有不盡的後福呢。不過是趕些遠路還難不著我,且姑老爺和姑太太並乾哥兒皆去了西海沿子,不知幾年才回,我一個孤老婆子在京城做什麼?不如我也跟著姑老爺和姑太太一並去了西海沿子,管他什麼地方,咱們一家子骨肉在一處才是福分呢。”乾哥兒便是李罕英蓮之子,取名李乾。

英蓮也不願封氏獨自留京,怕她一人缺了照應,聽了這話也動了心。因而又問李罕。

李罕道:“西域通商都上千年了,西海沿子雖然路途遙遠,也有城鎮集市,倒也不是什麼去不得的險惡之地。雖然西海沿子不如京城繁華,但是倒另有一番異域風情,嶽母大人既是要去,咱們早些啟程,路上行得慢些就是。左右咱們帶著乾哥兒也不宜走得快了。”

封氏聽了,笑道:“正是這話,咱們若是骨肉分離有什麼好,我隨姑老爺、姑太太一道去,管他西海沿子離京城有多遠?有親人的地方皆是故鄉。我就算在京城裏頭,離蘇州又近了不成,還不是背井離鄉?

隻一樣,當年固然是姑老爺無意間發現了拐子救了英蓮,也虧得林大人報的官,後來更加虧得林太太和皇後娘娘好心讓姑太太給皇後娘娘做伴讀。咱們這一走,不知幾年方回,這幾處皆該去磕頭告辭才是。姑太太如今有誥命在身,原該進宮向皇後娘娘磕頭,再出來向林太太磕頭。我也須得好生向林太太磕頭。”

李罕聽了,不禁憶起這些年,林如海對自己的栽培教導,和師父李龍頭不差什麼,因而點頭道:“說來,我也該當好生向老爺磕頭才是。”

一家人商議停當,都覺有理。不幾日便是十五,英蓮果然遞了牌子,帶著李乾進宮向黛玉磕頭。黛玉見李乾長得濃眉大眼的,依稀有些像幼時記憶中李罕模樣,笑了一回虎父無犬子,又賞了荷包兩個,項圈兩個給李乾做表禮。

英蓮八歲跟在黛玉身邊,和雪雁也算一起長大,情分極為深厚,兩人又是說了一陣的話,英蓮才從宮中出來。那頭李罕也向絳佑帝行了大禮,稟了行程。

次日,李家舉家遞了帖子,到林家拜訪。

如今李罕和林如海同朝為官,本無需跪拜的。但李罕堅持要按晚輩禮向林如海行跪拜大禮。一來,林如海卻之不恭;二來,李家這一去三年五載不定,林如海也理解李罕之心,因而受了李罕大禮。另一頭賈敏一樣想法,也是受了封氏和英蓮的大禮。又誇了一回李乾生得好,也是給了禮物。

絳佑帝自是準了李罕之奏,擇開春之後啟程。因西海沿子地處邊疆,氣候、地勢和中途不同,西海沿子的守將,算來十有八九是不帶妻室的,但英蓮和李罕少年夫妻,英蓮倒願意跟著李罕前去西海沿子。但封氏如今年歲已高,恐不適宜長途跋涉,因而夫妻兩個為難。

封氏卻笑道:“我自當年得了林太太救助,這十幾年便盡是順遂平安,早就是苦盡甘來,日後還有不盡的後福呢。不過是趕些遠路還難不著我,且姑老爺和姑太太並乾哥兒皆去了西海沿子,不知幾年才回,我一個孤老婆子在京城做什麼?不如我也跟著姑老爺和姑太太一並去了西海沿子,管他什麼地方,咱們一家子骨肉在一處才是福分呢。”乾哥兒便是李罕英蓮之子,取名李乾。

英蓮也不願封氏獨自留京,怕她一人缺了照應,聽了這話也動了心。因而又問李罕。

李罕道:“西域通商都上千年了,西海沿子雖然路途遙遠,也有城鎮集市,倒也不是什麼去不得的險惡之地。雖然西海沿子不如京城繁華,但是倒另有一番異域風情,嶽母大人既是要去,咱們早些啟程,路上行得慢些就是。左右咱們帶著乾哥兒也不宜走得快了。”

封氏聽了,笑道:“正是這話,咱們若是骨肉分離有什麼好,我隨姑老爺、姑太太一道去,管他西海沿子離京城有多遠?有親人的地方皆是故鄉。我就算在京城裏頭,離蘇州又近了不成,還不是背井離鄉?

隻一樣,當年固然是姑老爺無意間發現了拐子救了英蓮,也虧得林大人報的官,後來更加虧得林太太和皇後娘娘好心讓姑太太給皇後娘娘做伴讀。咱們這一走,不知幾年方回,這幾處皆該去磕頭告辭才是。姑太太如今有誥命在身,原該進宮向皇後娘娘磕頭,再出來向林太太磕頭。我也須得好生向林太太磕頭。”

李罕聽了,不禁憶起這些年,林如海對自己的栽培教導,和師父李龍頭不差什麼,因而點頭道:“說來,我也該當好生向老爺磕頭才是。”

一家人商議停當,都覺有理。不幾日便是十五,英蓮果然遞了牌子,帶著李乾進宮向黛玉磕頭。黛玉見李乾長得濃眉大眼的,依稀有些像幼時記憶中李罕模樣,笑了一回虎父無犬子,又賞了荷包兩個,項圈兩個給李乾做表禮。

英蓮八歲跟在黛玉身邊,和雪雁也算一起長大,情分極為深厚,兩人又是說了一陣的話,英蓮才從宮中出來。那頭李罕也向絳佑帝行了大禮,稟了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