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編輯成長的必修課(2 / 3)

我在出版社時,奉行“拿來主義”的主張。如我們的人事製度改革,我們既研究了國內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用人方法,也借鑒了公務員選拔時的做法,更研究了業內出版社在人才選拔時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每年對中層幹部、中層幹部與本部門員工進行一次雙向選擇,然後簽署責任狀。如我們在確定自己的產品定位時,著重分析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等社的特點,然後確定自己的產品發展方向。如長江社的“九頭鳥長篇小說文庫”,既借鑒了春風文藝社“布老虎”叢書的策劃經驗,又有意進行差異化經營,在幾年時間裏,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再如圖書市場的營銷,我們請已經加盟長江文藝的金麗紅、黎波來本部為員工培訓,結合他們的實際操作經驗,進行案例分析,幫助大家提高營銷能力,增強營銷意識。

三、編輯環節案例

以上是從案例所涉及的範圍來區別劃分的,實際上,從出版物的生產流程上來看,影響出版物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是在編輯環節與營銷環節上。在編輯環節,主要體現在策劃階段,其更多地體現了編輯的智力含量,也反映了編輯的市場適應能力。出什麼書,不出什麼書,前人與市場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這就需要編輯本人必須潛心研究圖書出版的規律,研究市場的動向,注意總結前人或者同行的經驗,密切關注市場釋放的信號。但要提高編輯選題策劃的能力,培養編輯適應市場的能力,案例分析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為什麼會受到讀者的歡迎?《誰動了我的奶酪》為什麼一度洛陽紙貴?《達·芬奇密碼》釋放了市場什麼樣的信息?《亮劍》為軍旅文學打開了什麼新的視覺?《狼圖騰》的成功使人們對小說的概念又有了什麼新的理解?《品三國》是怎樣使學術走向了大眾?選題策劃的案例分析就從市場上選取最鮮活最具代表性的話題開始。當然,市場是變化的,排行榜上的麵孔不斷變化,話題也就常說常新。在一個出版社裏,這種分析應當是出版社負責人,也是編輯的一日三餐,出版社要保持敏銳的進取性,就必須汲取這些營養。

筆者在出版社時,講的最多的,動腦筋最多的,還是關於選題。出版社是否成功,其中有許多因素,但能否多出書出好書則是出版社的重中之重。發行要上碼洋,但巧婦不可能做好無米之炊。所謂的綱舉目張,我意選題則是出版社的綱。如何特色定位,如何做好產品線,如何做到常銷書與暢銷書兼備,認識則是不斷深化而得來的,而深化的過程就是通過對一個又一個案例加以分析得來的。我們的曆史小說方陣,當初則是從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開始,而後唐浩明的、淩力的、孫皓暉的、趙玫的,當代最暢銷的曆史小說作家都站到我們這裏。我們的“文學作品年選係列”,是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開始,從五種開始,發展到近三十個品種,引出了中國年選出版的熱潮,目前此類同質化的年選已經有十家出版社在效仿。

四、營銷環節案例

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上,如何找到合適的客戶,並把商品送到客戶手上,留住這些忠誠的或者並不忠誠的客戶,就是企業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出版社關於客戶的概念並不長久,加之體製的、人才的因素,克服現狀並積累經驗就成了一個有誌於做弄潮兒的出版社的向往。

但業外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先驅,哈佛商學院的講壇上每天都在重複這些經典。如何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成了大家的話題。還是關於海爾的“五星級服務”,關於國美電器的“渠道為王”,關於對銷售商的培訓,關於媒體組合宣傳,關於客戶管理。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確定目標市場、細分市場,如何鎖定客戶,如何篩選客戶,如何分級管理渠道,如何合理地控製風險,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著正在市場化的出版社。當然,業外的成功營銷案例比較多,業內的更具可參照性,但中國的圖書銷售渠道缺少一個大的中盤商,分割的市場格局,無序的市場競爭,使人們對成功者更加仰慕。

人們最關注的還是業內許多圖書的營銷個案。如人民文學出版社是如何讓《哈利·波特》在中國落地生根並贏得小讀者的喜歡;中信出版社是如何讓一杯奶酪激蕩整個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是如何打造“學術超男”易中天;金黎組合是如何將一本又一本圖書火遍大江南北?他們采取了哪些營銷手段,是偶然因素還是掌握了營銷的規律?

五、案例的選擇

選擇案例,一般是選擇成功的案例。成功的案例,更能給人以啟發,使人們從中找到借鑒的密碼鑰匙。但是,成功有不同的結果,但失敗卻隻有一種結局。案例選擇時應以選取成功案例為主,但如果能夠選取一些經典的反麵案例更能使人警醒。如浙江人民出版社曾經出版過一本叫做《大敗局》的圖書。其中分析了許多企業失敗的教訓。如“巨人”是如何倒下的,“三株口服液”走麥城的始末。當然,出版業中總結不成功的案例不多,可能家醜都不願外揚,為的是企業形象。反映日本國出版業狀況的《出版大崩潰》一書,描繪了日本出版業目前的窘況,但中國出版業由於體製所限,雖是深秋,大家也還沒有做好過冬的打算。筆者在出版社時,比較重視失敗案例的分析,主要是自己在經營中的不成功案例。我曾經寫了一篇《得失三章》的小文章,講了社裏三本(套)書的教訓。一次是一套書重印時的印數控製不合理;一次是一本圖文書製作時沒有考慮市場,定價也不合理;一次是為一位本不該出文集的作者出了一套賣不掉的文集。同時,我們在每年甚至每月的例會上,都會對當年或本月的出書情況加以分析,找出成功抑或失敗的原因,總結教訓,找出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