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傳國玉璽”,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皇帝用的印是璽,而臣民所用的隻能稱為印。“傳國玉璽”乃皇帝的玉印,至高權利的象征,是曆代王朝正統皇帝的憑證。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意思是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百姓安康,國運永久昌盛。
曆代帝王皆為得此玉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示“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印璽者,則被譏諷為“白版皇帝”,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為世人所詬病。
最後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的皇帝是後唐末期李從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後妃在宮中自焚,所有禦用之物也都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玉璽”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後晉攻陷洛陽前,後唐皇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準備帶皇後皇妃在宮裏自焚,他心愛的莊貴妃已有身孕,李從珂不忍燒死妻兒,就讓她打扮成農婦模樣,把“傳國玉璽”揣到她懷裏,挑選一名老太監護送,讓二人偷偷出城。李從珂雖自焚赴死,卻覺得“傳國玉璽”還要在自己的子嗣手中。
百多年後,洛陽城北有個叫唐崗的小山村,住著一個老木匠叫唐珂,由於木工手藝精湛,人稱“唐魯班”。唐珂不隻在小山村裏出名,在洛陽城內也都知道唐崗有個“唐魯班”。經常有大戶人家請他去洛陽城裏做活計,婚喪嫁娶去做嫁妝,做棺槨。蓋房子需要上房梁,也都請唐珂去做。
久居山村,唐珂卻是個見過世麵的木匠,天下事無所不知。他讀過幾年私塾,在唐崗這個小山村算是有學問,有見識,有能力的人。家裏日子過得雖不算富裕,他在村裏可算得上首富了。
唐珂的老母年逾七旬,他想趁老母在世,為她打造一副好棺槨。庭前有一棵翠綠的柏樹,雄偉蒼勁,樹大根深,是唐珂太爺栽種的,樹齡百多歲,正適合給母親做棺槨。一日唐珂去砍樹,竟然在樹下刨出一個木盒子,雖然外表斑駁,還沒有被腐蛀,盒子是完整的。以他的眼光,一眼就看出這個木盒是用鐵梨木打造的。
唐珂打開木盒,發現裏麵用黃綢布包裹著一方玉印,印體是半透明、淡黃色的玉石雕刻而成,方圓四寸,上扭交五龍,印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纂字,印的一角鑲嵌有黃金。
唐珂立即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丟失的“傳國玉璽”,隻是不辨真偽。不管是真是假,在唐珂看來它是禍不是福,此玉璽該為皇帝所有,平民百姓得到它,往輕裏說是殺身之禍,往重裏說或將引起天下大亂。唐珂隻願安享太平盛世,偏居一隅,始終如一,憑自己的手藝,安穩一生。
不知是何人將這方玉璽埋在自家庭前的柏樹下,樸直忠厚的唐木匠寢食難安,他不敢將此事告訴任何人,包括家裏人,也不知該如何處置這方玉璽。若是再把它埋回去,總會見天日,豈不禍及子孫。
經過數日的深思熟慮,唐木匠決定去東京獻寶,他要把“傳國玉璽”親自獻給皇帝。唐木匠做了一個有十九道機關的木盒,精美絕倫,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無法開啟。盒子做成後,他小心翼翼的把玉璽放入,準備出發去東京。
出發那天,他告別老母和妻兒,說是去洛陽城某人家做活計,多則半月,少則十日就回來,由於他經常外出做活,家裏人習以為常。為了遮掩這次獻寶行動,他帶上了工具,並把玉璽用布包起來綁在自己的胸前,時值初春,他穿一件寬大的棉襖,一大早騎著自家的毛驢出發了。
唐珂整日驢不停蹄的趕路,行走了百多裏。他不敢抄近路,一直在大路上行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看到前麵有個小村莊,打算在村裏借宿一晚,歇歇腳。又走了一程,發現那不是村子,是一片樹林,老唐對毛驢道:“夥計,我們還得走一陣子,到了前麵的村子,就讓你好好歇歇。”
話剛落音,從小樹林竄出五個蒙麵大漢,攔住了他的去處,正是貞龍和貞虎他們一夥人。
“幹什麼的?”
“做木匠活計的。”
幾個大漢向前摸了摸毛驢身上馱著的草料和工具袋,的確是一個木匠,正打算放老唐走,一個眼尖的嘍囉發現唐木匠懷裏鼓鼓囊囊的。
“懷裏揣的什麼?”
“是幹糧,路上吃的。”
“把棉襖脫掉!”
“好漢們,天這麼冷,脫棉襖會凍死的,再說我這棉襖也不值錢。”
“別裝糊塗,沒人要你的破襖子,要的是你懷裏揣的東西。”
幾個強盜不由分說地扒掉了唐木匠身上的棉襖,發現了綁在他身上的木盒,拿著盒子就走。
“好漢,木盒是別人雇我做的,人家已經給過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