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西輔郡鬧花燈(1 / 2)

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稱元夕,上元節。大宋朝長達五日的狂歡,即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放燈時節,宵禁取消,百姓傾城而出,通宵遊覽。女子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狂歡,正可謂“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大宋對元宵節的重視還體現在皇帝的“君民同樂”上,宋仁宗就曾說過:“朕非遊觀,與民同樂耳!”並且皇上觀燈還會給觀燈的百姓賞賜。

話說張坷垃師徒告別周先生,離開洛陽城欲回天息山,師父白夫勇提議繞道西輔城,隻為觀賞一年一度的花燈節。正月十四晚,他們來到西輔城,此晚為“試燈”。

西輔城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彩燈,百姓搭建的燈棚綿延相接,千門萬戶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各種花燈樣式繁多,蔚為壯觀。有仿照動物形象的,如龍燈,虎燈,兔燈,魚燈等。有的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花燈,如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二十四孝子等,各種花燈的製作別致精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最有趣的是猜燈謎,將寫著各種燈謎的紙條貼在花燈上,猜中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

張坷垃和師父來到一個燈棚前,看到一隻宮燈模樣的猜燈謎在微風中不停的轉動,燈上寫有一個謎麵:“自古紅顏薄命,處處被人刁難,隻因送往迎來,含羞吊在門前。”

他們又走到一個燈棚下,看到同樣的燈型上寫有一個謎麵:“能使妖魔膽盡催,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

正月十五晚叫“正燈”,是元宵節觀花燈最盛大熱鬧的一晚。張坷垃師徒找了一家客棧住下,隻待元夜盡情觀賞一年一度的狂歡。

西輔太守徐布仁,每逢元夜必悉起山棚,張樂陳燈,與民同樂。這年郡府的燈棚搭建在西輔城中心的一個廣場上。巨大的燈棚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燈棚正中是木板搭建的高高觀禮台,徐太守要和官員們一起坐在觀禮台上賞燈,與全城百姓一起共度元夜。

是日晚,從酉時開始,眾人就提著燈籠陸陸續續來到廣場。孩童們最是激動,他們比試誰的燈籠漂亮,誰的燈籠結實,相互撞燈,燈籠被撞爛、撞翻後燃燒殆盡,這叫“燃燈”。

最別致的是窮人家孩子挑的裸燈,他們買不起燈籠,就用蘿卜雕刻一個槽,槽裏點上一截紅蠟燭,穿在一根木棍上,這種裸燈最為堅固,能撞翻各種外表華麗的燈籠。那些富人家的孩子看到挑裸燈的就躲,保護自己心愛的燈籠。

天完全黑下來,郡府裏的護衛軍士每人提隻燈籠列隊而來,簇擁著徐太守和幾名官員。隻見徐太守身穿紫紅色官袍,頭戴官帽,腰係革帶,在幾個侍衛的攙扶下走向觀禮台,在萬眾矚目中,向來廣場觀燈的百姓頻頻招手。徐太守和官員們分主次落座後,侍衛們清空中場,慶元宵花燈節表演開始。

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天女散花般灑落下來。把人們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緊接著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鑼鼓聲陣陣響起,兩條金黃色的巨龍進場。龍身掛滿閃閃發光的鱗片,龍頭碩大而威嚴,龍須飄動,目光如炬,真有一種“神龍”下凡的感覺。

舞龍的壯漢身穿黃色對襟衣,燈籠褲,腰係紅色綢帶,頭裹黃巾,高舉龍杆,磅礴有力地舞動。祥龍跳躍著似騰雲駕霧在雲中,在鑼鼓喧天中釋放著光與彩。

兩條舞動的巨龍慢慢跳騰出人群,又一陣激揚的鑼鼓聲響起,兩隻耀武揚威的雄獅進場。雄獅頭上掛著金黃色鬃毛,身披桔紅色披甲,脖子上的大鈴鐺叮當作響。它們眨巴著雙眼,搖頭擺尾,向觀眾鞠躬施禮,然後跳上事先抬來的木桌上開始雙獅鬥舞。

鑼鼓越敲越密,舞獅人的跟頭愈翻愈險,雄獅愈跳愈高。踢跳翻蹬,立臥滾抖,勇猛憨厚,迎來陣陣喝彩。

舞龍舞獅後,是踩高蹺,劃旱船、耍雜技等表演。張坷垃師徒跟在社火遊街的隊伍後,觀看這精彩絕倫的活動。

張坷垃雖在西輔城長大,這還是第一次看花燈。以往元宵節他不能出門,即使是趙府全家都去看燈,他也得看家護院。每次看到趙天賜挑著大魚燈,白兔燈,他就想摸一下,被趙天賜無情斥罵:“小叫花子,你不配挑燈籠!”他連裸燈也沒玩過。今晚他看得格外入迷,目不轉睛地盯著每一個表演。

西輔城的達官顯貴們也都攜帶家眷出門觀燈。就在張坷垃的身後有一輛花車,花車布置得五彩繽紛,四周掛滿各式燈籠和紮花。花車正中坐著四人,他們就是趙老太太、趙元郎夫婦和趙天賜。

趙老太太還是那麼雍容華貴,富態萬方。頭戴黑絲綢暖帽,身穿紫紅色對花大棉襖。

趙元郎略顯滄桑,看起來更加精明成熟。夫人崔慧慧風姿卓越,依舊風韻猶存。她頭戴天藍色絲絨帽,身穿桔黃色綢布小棉襖,肩披黑絲貂皮鬥篷,真乃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隻有趙天賜肥頭大耳,油頭粉麵,體態臃腫。

張坷垃一回頭,看到趙府花車上的一家四口,不免心驚肉跳,真乃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張坷垃禁不住又看了幾眼,恰巧與趙總管四目相對。趙總管帶著幾個糧鋪的夥計,守護著花車,他眼如蒼鷹,馬上盯上了出現在視野裏的張坷垃,就像盯住獵物,雖然已過去多年,張坷垃的個子長高了,人也變得更加俊朗,但趙總管一眼就認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