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圍剿天息山(1 / 2)

展占雄深知自己所以“能獨豎一幟者,正為不襲大宋朝廷也。”集山上的百十號人,鬥不過朝廷的大軍。正所謂“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展占雄召幾個頭領在一起共商禦敵之事,天息山不可不戰而逃,否則如何占山為王,號令眾兄弟。此役的關鍵在於如何給官兵迎頭痛擊後,再安全撤離。幾個頭領在商量後路,悉數山上可藏身之地,可脫身之路,將山中養的幾匹戰馬送往周邊村子裏的居民家,將捕魚用的船隻隱藏於堯灣湖裏,萬一山頭被攻破,可騎馬或坐船逃生。

天息山的山寨在峰頂,東西兩麵是萬丈懸崖,極難攀爬,摔下去就會粉身碎骨。天息山北邊是磨子山,兩山之間有一條峽穀通往山頂,這也是唯一的上山之路。該峽穀地形險要,兩山夾峙,中間一條河水橫穿,翻山越嶺,在天息山南邊形成了數丈高的激流瀑布,彙聚到山下的堯灣湖內。

南麵環湖,瀑布湍急而下不可攻入,東西兩麵懸崖峭壁不可攀登,欲攻上天息山,峽穀乃必經之地,展占雄把山上的兄弟分為三撥,仝牛和張坷垃帶領幾十人守住峽穀上方最後一道隘口,此隘口在山寨正北。不僅可以禦敵,還修建了一條索道,連通山寨和北磨子山。此乃最後的脫身之路,可順著繩索從山寨滑到地勢稍低的北磨子山頂。

由白夫勇帶領幾十人守住峽穀上東邊的各道隘口,展占雄守住峽穀上西邊的各道隘口,眾人夜以繼日地擺放檑木炮石,硬弩強弓。展占雄一邊指揮加固隘口,一邊派人到山下沿途打探消息。

為防止走漏消息,不給山上匪寇警覺逃跑的機會,由徐布仁帶領的兩萬官兵分批向天息山進發,在山腳下集結。趙元郎提出速戰速決的方案,大軍偃旗息鼓,晝夜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天息山。安營紮寨後趙元郎修書一封,派信使送上山與展占雄。

信的內容是:展大頭領,久聞大名,在下仰慕之至。趙某受朝廷重托圍剿天息山,乃不得已而為之。俗話說,民不與官鬥,識時務者為俊傑。展大頭領隻須綁了朝廷欽犯張坷垃送與官兵大營,兵不血刃,官兵即刻撤離天息山。我與徐太尉將上奏皇上,招安天息山眾人,赦免山上所有弟兄,各位頭領加官進爵,豈不美哉。望展大頭領三思!

展占雄看過趙元郎的私信,把書信撕得粉碎,告訴來使道:“我天息山人不會做那狗苟蠅營之事,更不會出賣兄弟以換取榮華富貴,回去轉告趙元郎小兒,我展占雄誓要與他決一死戰。”

趙元郎雖未上過天息山,但他細看山勢,果然雄險,易守難攻,深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道。趙元郎獨自一人,帶了洪武悄悄出了營門,往天息山左近,把山勢形狀,細細觀看了一番。山澗小道狹窄,兩岸峭壁,水流其間。這正是“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乃兵家所說的極險之地。

趙元郎遙望山口,不禁喃喃念叨:“天隙凶險,此伏奸之所處也。”複身回營,對徐布仁道:“我觀天息山後靠堯灣湖,山勢險峻,雖有萬人之眾,一時難以破他。”

念叨之間卻又無可奈何,要上山,便唯此一條路,與徐布仁商議後,趙元郎下令攻山。洪武、周飛高聲下令:“一千鐵騎,急速上山!”

宋朝鐵騎也是訓練有素且久經沙場,聞得一聲軍令,前軍將領長劍指向山口高聲喝道:“走馬進山!”十幾名斥候一馬當先,其餘騎士首尾相連地進了山口。一千鐵騎之後,洪武、周飛帶著五千歩卒也進了山。

忽聽得鼓聲咚咚,喊殺陣陣。兩岸高山上大石滾落,木樁橫行,弓箭齊發,衝入正在行進的鐵騎之中。

洪武、周飛勃然大怒,舉劍大吼:“賊寇偷襲!拚死血戰!”山下鑼鼓齊鳴,官兵大營吹響了進軍號角,身穿鎧甲,頭戴頭盔的兵士黑壓壓往山上爬。天息山人居高臨下,大石滾木酒桶肉塊鍋盔,隨著密集箭雨一齊傾瀉進峽穀中,狹長的山穀便驟然燃起了漫山遍野的熊熊大火,山穀中翻騰著海嘯般的慘嚎呐喊。第一次進攻不得不暫停,攻到半山腰的兵士忙不迭下山修整。

趙元郎指揮大軍分成三批次輪流攻山,每批次一千鐵騎帶五千歩卒,每次都不得不撤退下來,一日內,三次進攻死約百人,傷逾千人,有人被弓弩射殺,有人被大石砸死,有人摔斷了腿,趙元郎隻得鳴金收兵。

天息山人不敢停歇,趁著敵軍撤退,繼續往隘口擺放石塊和木樁,山上百多號人,兵分三路,從早到晚死守隘口,一個個精疲力竭。大頭領把口令傳到各個隘口,晚上切不可懈怠,輪流值守,防止官兵趁夜摸上山來。展占雄與白夫勇商議,明日官兵攻山,將山上用於防守的武器一次用盡,待官軍修整時,兄弟們從北邊磨子山撤離,通知仝牛和張坷垃前往北磨子山峰頂做好接應準備。

是夜三更,沒有金鼓之聲,山穀終於漸漸平靜下來,月明星稀,鳥雀無聲,山風陣陣吹得樹枝颯颯作響。

趙元郎集結五百步卒,徐布仁發布命令:趁天黑山上防備鬆懈,摸上山去,擒賊先擒王,三個頭領一個不留,以絕後患。張坷垃是朝廷欽犯,須生擒活捉,誰擒住此賊,必有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