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本書通過大量曲本的仔細閱讀與辨析,指出班本粵曲雖取材於粵劇劇本,但是卻從演唱的角度進行了循序漸進式的革新與改編,為其後粵曲的獨立撰作奠定了基礎;歌壇粵曲主要有文人曲和諧趣曲兩種主要的題材類型,具有兩種特色分明的文本形態與撰作特點,分別代表了雅俗兩類粵曲欣賞者的審美趣味;唱片粵曲的曲本撰作既受到唱片製作技術的影響,也體現出粵曲自身的藝術個性,具有近代城市娛樂的時尚氣息。

近代廣東的報刊業發展迅猛,許多散落在曆史陳跡中的吉光片羽記錄著近代粵曲發展演變的曆程,然而卻因種種原因湮沒無聞,本書的爬梳和整理終於使其重新呈現昔日的光彩與寶貴的文獻價值。比如,在《海珠星期畫報》中發掘出的“廣州市歌者一覽表”進一步證據確鑿地說明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粵曲女伶眾多、演出頻繁的事實;通過對《銀晶畫報》《珠江星期報》《琳琅畫報》《越華報》《國華報》《南越報》等數十份畫報、報紙的歌壇演出廣告的整理與分析,爬梳出當年歌壇女伶的演唱收入、演唱曲目、演唱排序等重要史料;通過整理報刊刊載的唱片發行廣告和新曲目預告,梳理出參與灌錄粵曲唱片的伶人情況,整理出唱片粵曲的曲目等,為揭示近代粵曲的演唱形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照。

為了清晰呈現近代粵曲的曲本形態、演唱形態、文化生態及藝術精神的演變,本書根據搜集和整理的文獻製作了各種統計與分析圖表二十餘幅。比如,本書通過清末以來廣府地區書坊刊印與謀得利、勝利等諸家唱片公司曲目灌錄的情況統計,揭示出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讀者和聽眾喜愛的曲目類型與唱腔風格;通過《越華報》1927—1937年近20家茶樓刊登的演唱廣告,整理出聘請港伶人次及頻率的統計表,揭示出歌壇競爭的狀貌;通過民國粵曲民間音樂社(私夥局)的分布情況表展示出近代粵曲朝氣蓬勃的民間生態。

此外,本書還配有20餘幀圖片,這些圖片大多從民國時期出版的曲本和報紙雜誌中發掘出來,包括無線電台播音間及伶人演出的照片、唱片發行的廣告、播音台的粵曲播音排序、粵曲刊物的封麵等,不一而足。這些圖片從多個角度生動可感地呈現出近代粵曲的演出、傳播及欣賞等情況,具有與文字材料同樣重要的文獻價值。本書乃學者論曲,當然是學院派的範兒,而非粵曲圈內人論曲,“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琵琶記》第一出“副末開場”)圈外的學者自有她獨特的視角。

本書從文化學入手,觀照近現代粵曲的文化生態,指出茶樓歌壇及民間玩家、私夥局與粵曲唱片的流行,既是粵人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的延續,更是粵人在城市化進程中接受新變、認同自身精神生態的顯現;而電台、留聲機對粵曲的傳播,既是粵曲藝術發展的物質平台,也是城市文化時尚取向的表征,它們締造了一個粵曲明星成長及大眾模仿娛樂時尚的文化空間。這些看法,從大量資料中自然流出,水到渠成,非由車戽,見解之獨到,令人醒豁。

本書還深入開掘粵曲的文化精神,指出粵曲是粵地民眾極為寶貴的曆史文化記憶,具有強烈的地方文化認同,它既得近現代時代變革風氣之先,呈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又是民間一種大眾娛樂機製,保留著嶺南世俗人情的曆史印痕,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挖掘曆史,追尋記憶,以粵曲為個案,從中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的時空流轉與社會遷延。《粵曲:一種文化的生成與記憶》雖非粵曲史,但沿流溯源,端倪可窺。李靜教授對粵曲文化的研究情有獨鍾,耳目所經,勤加載錄,對這顆粵地藝術瑰寶,揮麈去塵,終於有所發覆與創新,顯其隱奧,示其流變,雖非全麵,但填空白,補缺罅,善莫大焉。本書付梓之際,忝敘數言,以表讚賞。

是為序。

2013年盛夏於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