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詩歌表現手法(1 / 3)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複中原的決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薑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裏長街的繁榮景況,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④借古諷今。

借曆史上的事件來諷諭當朝。借鑒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方麵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麵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鑒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

台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台城》)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把嚴肅的曆史教訓化作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⑤托物言誌(借物抒情)。

托物言誌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誌向和意願。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誌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自己的誌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誌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

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播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⑥托物寓理。

古人寫哲理詩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達哲理。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這首詩抒寫的是有關讀書的意義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見意,把人的大腦比喻“方塘”,把大腦中的知識比作“天光雲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們要想保持大腦有鮮活的思維,就應當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知識。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題西林壁》)詩中蘊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學道理。

第二部分 修辭方法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複中原的決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薑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裏長街的繁榮景況,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④借古諷今。

借曆史上的事件來諷諭當朝。借鑒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方麵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麵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鑒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

台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台城》)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把嚴肅的曆史教訓化作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⑤托物言誌(借物抒情)。

托物言誌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誌向和意願。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誌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自己的誌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誌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

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播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⑥托物寓理。

古人寫哲理詩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達哲理。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這首詩抒寫的是有關讀書的意義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見意,把人的大腦比喻“方塘”,把大腦中的知識比作“天光雲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們要想保持大腦有鮮活的思維,就應當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知識。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題西林壁》)詩中蘊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學道理。

第二部分 修辭方法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裏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