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郵政

1.郵驛。周朝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在大道上經常設有驛馬和郵車,往返傳送官府文書;秦統一中國後,修築驛道,“車同軌”、“書同文”,更促進了郵驛事業的發展。唐朝郵驛分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元朝稱驛館為“站赤”,後通稱郵驛為驛站。

2.廷寄。

清軍機處設立前,皇帝的詔令是通過六部傳達下去的,傳遞既緩慢又泄密。軍機處設立之後,對軍政密件由軍機大臣請示皇帝意見後,擬好詔令封入紙函,蓋上軍機處銀印交兵部加封,令驛站限時送達,而且促以軍令不準違誤,這種行文法稱為“廷寄”。

3.書信名稱。

簡:造紙發明前,以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便稱為書簡。牘(dú):古時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文字時規定,詔書律令不能寬過三尺,民間寫書信不能超過一尺,故有“尺牘”之說,代稱書信。

柬(jiǎn):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的統稱。

素:古代稱絹為素。用白絹(或綢)寫成的書信稱“尺素”,後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jiān):原指精美的小竹片,供題詩作畫用。

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就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

劄:古指書信,公私文書。

4.書信。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故代稱書信。

鯉魚:典故出自漢樂府詩《引馬長城窟(kū)行》。

書簡:以盛書信的郵筒代稱書信。

八行書:古時信件每頁八行,以此作書劄的代稱。

5.函與封。

漢代用“牘”寫信,長度一尺,故曰“尺牘”,在寫信的“牘”上再加一塊,當作信封,然後用繩子捆好。古人把這塊封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叫“署”。在檢的中間一塊微凹(āo)的空間叫“函”,在“函”上捆的繩子打結的地方用泥封上,加蓋印章,以防人拆動,這種做法叫做“封”。

6.冊與策。

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記事著書,用皮條或繩子把這些已記事著書的竹片或木片依次捆編在一起,便成為冊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