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獲全勝,一舉平定了烏丸,《三國誌》記載,“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袁尚和袁熙逃到遼東太守公孫康那裏,曹操料到公孫康會有所動作,不去追擊,坐等袁氏公子人頭,果然公孫康伏殺二袁,把他們的人頭當禮物送給了曹操。
奇襲烏丸,是曹操一生中最為艱難的一場戰爭,也是郭嘉敢出險招、險中求勝的軍事天才的一次極致發揮。郭嘉謀略的成功,不僅寄托在他敢冒奇險的過人膽略上,更建立在他對對手心理的洞察和把握上。在追隨曹操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郭嘉為曹操貢獻了諸多謀略,這些謀略無一不是出人意外,無一不是危險重重,無一不取決於對手的行為是否嚴密遵照郭嘉的預見。
曹操打呂布的時候,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軍疲憊至極,曹操見狀準備撤退,是郭嘉看出呂布的性格缺陷,他認為呂布就像項羽,有勇無謀,這種人沒有智慧,也就不具備韌性,如果氣衰力竭,就會敗亡,於是勸曹操猛攻,曹操聽了他的話,發動大軍不要命地猛衝上去,果然一鼓作氣打敗了呂布。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敵強我弱,形勢危急,這時候如果劉備趁機發難,曹操就會有滅頂之災。曹操打算去教訓一下劉備,可正麵的袁紹已經不堪應付,又怎能分兵去打劉備呢?但郭嘉卻鎮定地說,劉備可以打。他分析說,必須趁劉備立腳未穩,狠出重拳,把劉備一舉打敗,至於袁紹,他性格遲緩多疑,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這段時間差可以用來消滅劉備。於是曹操發軍,果然打敗劉備,捉了關羽。郭嘉的這項大膽謀略得以成功,唯一的條件就是袁紹如其所料,該出手時不出手。
還是曹操和袁紹對峙官渡的時候,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從江東傳來,江東小霸王孫策準備起兵偷襲許都。孫策向來驍勇善戰,他如果出兵,曹操的根據地許都一定不保,曹軍也將麵臨覆滅的危險。一時之間,曹營人人自危,不少人開始向袁紹暗送秋波,尋找後路,但郭嘉又一次篤定地說:沒事,孫策來不了!
郭嘉斷言說,孫策在來之前,必定會死於刺客之手。這話聽起來荒誕無比,難道曹操的一世霸業就寄托在不知在何處的刺客之手?郭嘉又憑什麼定義孫策的死?
然而不久,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從東吳傳來:孫策死了,死於刺客之手!
請看郭嘉是怎麼分析的。郭嘉認為,孫策為了平定江東,殺了不少有實力的地方豪強,犯了眾怒,但孫策自恃勇力過人而輕於防範,所以“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隻要有一個刺客,就可以要他的命,郭嘉斷定,孫策必定死於刺客之手。
千真萬確,上一章我們已經寫過,孫策正是死於被他殺死的許貢的門客手上。
當年裴鬆之在為《三國誌》作注時,顯然不敢相信郭嘉的驚世之才,他認為孫策死於刺客之手,不過是一個巧合。真的隻是巧合嗎?讓我們從頭了解一下郭嘉。
郭嘉,字奉孝,出生於潁川。潁川在今天的河南寶豐一帶,三國時百分之七十的人才都出於此地,這種環境當會潛移默化地濡染郭嘉,郭嘉出身寒門,從小就胸懷大誌,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悄悄結交有才之士,不與世俗之流來往。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郭嘉,但凡了解郭嘉才能的,都是一些高明人物。
二十一歲的時候,郭嘉也曾投靠袁紹過,袁紹給予了他優厚的待遇,然而不過十來天的時間,郭嘉就把袁紹看得清清楚楚,對袁紹手下謀士辛評、郭圖留下了幾句有關袁紹的評語:“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袁紹想學周公禮遇下士,卻沒有學到精髓,多謀寡斷,和他共成大事,解救天下大難,很難!丟下這些話,郭嘉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