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千古奇才(3 / 3)

此後四五年的時間裏,郭嘉一直賦閑在家。後來,在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曹操這裏。兩人就像劉備和諸葛亮一樣,密談一番之後,頓生如魚得水之感。曹操由衷地感歎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欣喜地說:“真吾主也!”

從此,郭嘉成為曹操的軍事祭酒,為曹操征戰四方出謀獻策,盡心盡力。郭嘉比曹操小21歲,他們兩個人是上下級,更是忘年交,是知己,曹操常對人說,最知我心意的人是郭嘉。兩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關係厚密,非同一般。

季劄曾說過,“中國之君子,明於禮儀而陋於見心”,這句話也許可以反過來形容郭嘉,郭嘉明於見心而疏於禮儀,他性格通脫,自由自在,不拘禮儀。曹操手下有個叫陳群的紀檢官員曾經因為郭嘉行為不檢,在朝堂上參奏過郭嘉,郭嘉卻神情自若,絲毫不以為意。曹操一麵表揚陳群堅守原則,檢舉有功,一麵對郭嘉不聞不問,放任自由,看到郭嘉泰然大氣的樣子,甚至在心底越發欣賞他。

在輾轉四地的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隨時向他谘詢,郭嘉也從不曾讓曹操失望過,總是能夠在關鍵時刻,點撥迷局,正確決斷,用曹操自己的話說,“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曹操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期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然而天妒英才,曹操的希望落空了。就在奇襲烏丸之後,從柳城回來的路上,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疾行操勞過度,體質本就單薄的郭嘉竟然染病去世。

郭嘉病重的時候,曹操心急如焚,不停地派人去探視,郭嘉去世後,曹操痛哭流涕,多日沉湎於悲痛之中,在給荀彧的信中,吐述著失去郭嘉的痛惜痛心。

郭嘉之死成為曹操戎馬生涯的一個分水嶺。郭嘉死前,曹操先後滅呂布,剿袁紹,一統北方,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與馬騰、韓遂的戰役中取得一些成績外,基本處於停滯的境地,赤壁之戰更飽嚐戰敗的滋味,無奈坐視天下三分。難怪曹操會用“毒恨”這樣強烈的詞彙去形容失去郭嘉的心情,難怪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發出泣血般的哀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後人有詩讚郭嘉:“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信然!

郭嘉有一種禪宗式的思維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之中一舉把握要害,所以他便具有了撥雲見日的理解力,當機立斷的決策力和險中求勝的把握力。在他的這些能力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人純粹的郭嘉,一個內心沉靜的郭嘉,一個於混亂喧囂時代直取自己所要,一個高度忠實自己生命的郭嘉。

如果說生命是一寸一寸光陰的延展,一點一滴心力的聚集,那麼郭嘉則盡全力捍衛了生命的純度。少年時的“不與俗接”,不是清高,而是不欲將生命虛度於無謂的交際中;弱冠時從袁紹處斷然離去,不是驕狂,而是不願意在不適合的地方浪擲自己的精力;受到陳群的檢舉後,神色自若,依然故我,不為抗拒世俗,隻是放任了生命率性真實的本來模樣。或許郭嘉的神智令我們望洋興歎,然而他純粹和專注的態度卻並非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