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臨危受命(1 / 2)

情況很清楚,曹操東下,矛頭直指劉備,江東援軍不至,夏口必然失守,難道那時候真要去投奔蒼梧太守不成?第二天,當魯肅又一次提出邀請諸葛亮回訪江東的時候,劉備便爽快地答應派孔明為自己的全權代表,與魯肅同行,前去出使江東。

諸葛亮、魯肅單帆孤舟,在長江的滾滾波濤中,向孫權屯兵處柴桑口順流而下。

這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初出茅廬的第二年,既沒有多大的名氣,也沒有正式的職務,以這樣的年齡,這樣的地位,這樣的身份,能夠完成說服孫權出兵的使命嗎?

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令很多讀者如癡如醉,而曆史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麵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又是怎麼表現的呢?

諸葛亮的心情想必不那麼平靜,而位於柴桑的孫權同樣左右為難。荊州降曹的消息已經傳遍東吳,曹操對荊州降官的優厚政策也已被江東眾人所知,不少人的心裏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升官的機會到了!幾天以來,孫權所到各處,聽到的都是一麵倒的意見:曹操乃虎豹似的人物,現在又以大漢丞相的名義行事,挾天子之名征討四方,今日與他為敵,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順,實力上也不夠啊,我們之所以可以抗拒曹操,不過依賴長江天險,而現在曹操得到荊州,盡占長江南北,且接受了劉表的水軍,此所謂長江之險,已經與我們共有了。曹操人多,我方人少,這是不能無視的事實,所以為了將軍考慮,為了江東著想,不如放棄戰爭,選擇投降!

在東吳,主張投降的人有百分之八十,麵對這種情況,孫權的心裏自然七上八下,下決心抗曹,風險不小,束手稱臣,心實不甘!

就在孫權經曆內心鬥爭的節骨眼上,諸葛亮來了!從魯肅的口中,諸葛亮已經得知江東大部分文武官員的態度,魯肅能來當陽,諸葛亮猜到孫權內心還是主張聯劉抗曹的,所以他此行的任務,就是堅定孫權抗曹的信心,給孫權說服下屬的理由。

但諸葛亮此時的地位比較微妙,他是作為新敗不久的一個政治集團來求援的,當時的形勢是,曹操最強,孫權居中,劉備最弱,孫權可以選擇聯絡劉備也可以選擇不聯絡劉備,而劉備若不聯絡孫權就隻有死路一條。在這種情況下,最弱方的代表在談判中自然氣短,所說出來的話也就不具備什麼份量。

然而諸葛亮卻非常大氣,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說“求援”二字,話題開始便直奔天下大勢: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先講整個國家的情況,再說群雄形勢,分析群雄形勢的時候,諸葛亮沒有提劉璋、張魯等人,給人的感覺是如今天下隻有三家英雄,不知不覺間就把他的隆中對的思想傳遞出去了。

情況很清楚,曹操東下,矛頭直指劉備,江東援軍不至,夏口必然失守,難道那時候真要去投奔蒼梧太守不成?第二天,當魯肅又一次提出邀請諸葛亮回訪江東的時候,劉備便爽快地答應派孔明為自己的全權代表,與魯肅同行,前去出使江東。

諸葛亮、魯肅單帆孤舟,在長江的滾滾波濤中,向孫權屯兵處柴桑口順流而下。

這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初出茅廬的第二年,既沒有多大的名氣,也沒有正式的職務,以這樣的年齡,這樣的地位,這樣的身份,能夠完成說服孫權出兵的使命嗎?

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令很多讀者如癡如醉,而曆史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麵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又是怎麼表現的呢?

諸葛亮的心情想必不那麼平靜,而位於柴桑的孫權同樣左右為難。荊州降曹的消息已經傳遍東吳,曹操對荊州降官的優厚政策也已被江東眾人所知,不少人的心裏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升官的機會到了!幾天以來,孫權所到各處,聽到的都是一麵倒的意見:曹操乃虎豹似的人物,現在又以大漢丞相的名義行事,挾天子之名征討四方,今日與他為敵,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順,實力上也不夠啊,我們之所以可以抗拒曹操,不過依賴長江天險,而現在曹操得到荊州,盡占長江南北,且接受了劉表的水軍,此所謂長江之險,已經與我們共有了。曹操人多,我方人少,這是不能無視的事實,所以為了將軍考慮,為了江東著想,不如放棄戰爭,選擇投降!

在東吳,主張投降的人有百分之八十,麵對這種情況,孫權的心裏自然七上八下,下決心抗曹,風險不小,束手稱臣,心實不甘!

就在孫權經曆內心鬥爭的節骨眼上,諸葛亮來了!從魯肅的口中,諸葛亮已經得知江東大部分文武官員的態度,魯肅能來當陽,諸葛亮猜到孫權內心還是主張聯劉抗曹的,所以他此行的任務,就是堅定孫權抗曹的信心,給孫權說服下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