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孫權稱帝(2 / 2)

趙谘的話說得很清楚,孫權本是虎視天下之人,現在不過因形勢所迫,才俯身稱臣,說到底,稱臣不過是一種謀略而已。為了奪回荊州,孫權殺死了關羽,劉備必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如果劉備打孫權的時候,曹魏再跟著落井下石,東吳必然會全軍覆沒,所以孫權加緊做著各項準備工作,交好曹魏,解除後顧之憂就是準備工作之一。

黃武二年,東吳的群臣向孫權勸進,讓他登基稱帝,孫權依然沒有稱帝,他的說法是,大漢王朝如今衰落到如此地步,我作為漢臣,不能為漢朝盡心盡力,已經感到非常愧疚了,又哪有什麼心思稱帝呢?當然,誰都知道,這話也就是個門麵話,孫權的群臣自然不會當真,就繼續勸進,孫權這才講了實話,他說,上一回他們兩家稱帝後,我本來也可以稱帝的,可我為什麼要向曹丕稱臣呢?因為劉備四月稱帝,劉備就來勢洶洶地打過來了,那時候寡人也聽說北方願意支持我們一把,當然了,他們說是支持其實是要挾我們,如果我們不聽他的,那麼劉玄德從西邊發兵,那魏文帝就從北邊發兵,那寡人不就受不了了嗎,寡人隻好忍氣吞聲,向魏文帝稱了臣,但是大家看看,我現在不是又和他翻臉了嗎?

孫權解釋了上一回沒有稱帝的原因,卻沒有解釋這一回為何不稱帝,但事實上,該表達的也表達清楚了。上回和劉備翻臉後,擔心兩家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尚不敢稱帝,現在又是什麼情況呢?自從黃初三年,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孫權對曹丕就不那麼恭敬了,不僅不按曹丕要求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北邊當質子,連曹魏派來的使者都不接見了,曹丕大怒,領兵來打孫權,雖然後來看不到勝利的可能,曹丕明智地撤軍了,但兩家的梁子已經結上了,而蜀漢那邊,劉備新死,吳蜀的疙瘩還沒有解開,這回孫權是將兩邊都得罪了,他就更加不敢稱帝了。

不過不久,情況便又發生了變化。黃初七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傳位於平原王曹睿。孫權最怕曹操,也很忌憚曹丕,但對曹睿卻不放在眼中。而蜀漢那邊,掌權的人換上了諸葛亮,諸葛亮一接班就派遣使者到吳國,恢複了吳蜀聯盟,孫權終於安心了,他甚至興致勃勃地和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商量著,我們把曹魏的地盤給分了吧。看來,半生不得安全感的孫權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也恢複了幽默感,充分發揮了類似“畫餅充饑”的喜劇天分,和蜀國使者把曹魏的地盤給預分了:豫州、青州和幽州歸東吳,兗州、冀州、並州、涼州歸你們蜀漢,還剩下個司州,兩家一家一半。公平吧?!

解除兩大憂患後的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黃武變成黃龍,忽悠黃初、章武兩家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孫權已經翻身飛躍龍門,成為真龍天子了。

孫權確實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也沒有曹魏的霸氣和蜀漢的誌氣,但他有的是對自己的了解。沒有人比他更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樣的事。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守成之君,然後才能成為開創之帝,無論是左挪右動也好,還是徘徊觀望也好,他必須盡全力保持大局的平衡,以此保持自己的安穩,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考慮開拓和創新,這大概是東吳的政權比蜀漢多繼續了十幾年的一個原因。識時務者為俊傑,有自知之明的人,至少不會做一個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