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最後輝煌(2 / 2)

公元252年,孫權逝世,時年七十一歲,諡大皇帝,廟號太祖。孫權臨終的時候,太子孫亮隻有十歲,他便讓人推薦輔政大臣的人選,侍中孫峻就推薦了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諸葛恪當時任大將軍,鎮守武昌。考慮到諸葛恪有點剛愎自用,孫權本來並不看好他,但當時也確實沒有比他更優秀的人才,也就隻好定下他了。

諸葛恪字元遜,從小就以才思敏捷、善於應對而著稱。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的臉長得又窄又長,像驢的臉,有一回孫權特意開諸葛瑾的玩笑。群臣聚會,孫權差人牽了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了一張紙,上麵寫著:諸葛子瑜。老實人諸葛瑾受到這種作弄,氣地滿臉通紅。這時候諸葛恪就說:“請求給我一支筆增加兩個字。”孫權就給他筆,諸葛恪在後麵添加了“之驢”兩字。在場的人都笑了,尷尬的場麵被化解了,孫權還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諸葛恪臨離開武昌的時候,和他同駐紮在武昌的上大將軍呂岱叮囑他說:“你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務必十思而後行。”諸葛恪不以為然,反駁說:“古人雲三四而後行,孔夫子也說過思考兩遍就可以了,如今您讓我思考十次,分明是認為我不行嘛。”老將軍無奈地笑笑,不再說話。

諸葛恪到了建業,以大將軍和太子太傅的身份,統管所有政務。他一走馬上任,就著手勵精圖治精兵簡政輕徭薄賦,使東吳出現了一派新的氣象,倒也頗得民心。當時隻要諸葛恪出門,吳國就有很多追星族前擁後擠,伸長脖子,爭相一睹他的風采。

公元252年,諸葛恪在東興修築大堤,將兩山連接並在其間築城兩座,各留千人防守,魏人將這種行為視為挑釁。十二月,魏王曹芳分兵三路攻打東吳,諸葛恪親率援軍四萬急馳東興。丁奉率領三千千軍乘舟楫順風而下,兩日內就到了東興,當時天降大雪,魏國的胡遵等人正在飲酒聚會,沒有防備,丁奉神兵突降,襲擊魏軍前麵的營壘,魏軍驚恐潰逃,爭渡浮橋,浮橋被壓垮,魏軍落水而死和自相踐踏而死的人解決一萬,剩下的殘兵也燒營退走,吳軍繳獲了大批軍需物資。

東興之戰是諸葛恪執掌朝政的吳國和魏國的第一次刀兵相見,吳國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完勝。令諸葛恪與吳國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爭卻是吳國最後的一場夕陽殘照。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戰爭將吳國和魏國引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曾經評價孫權有勾踐之奇,這句話影射孫權像勾踐那樣,在前期創業的時候忍辱負重,委屈求全,晚年功成業就之後,就懷疑臣子,殺戮有功之人。但如果就此認為孫權是個陰險虛偽的人也是不客觀的,多情者必多疑,凡是重情的人,都容易患得患失,擔心別人背叛自己,所以孫權晚年的變化也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