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曆史上的小人物(1 / 2)

玄奘法師十歲的時候父親與世長辭,玄奘從此跟隨早已出家的二哥(法號長捷)在洛陽寺廟裏做少年行者,到皇帝楊廣下詔剃度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去爭取剃度名額。

曆史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奇妙,如果沒有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慧眼識珠,恐怕世間隻有陳禕,再無世人口口稱頌的玄奘法師。

從隋唐兩朝傳承來看,玄奘法師可以說是“隋朝出生,唐朝成長,隋朝的供養造就唐朝的高僧”。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楊廣栽樹,唐太宗和唐高宗乘涼。

在國家的供養下,玄奘法師勤奮用功,廢寢忘食,不久就能開壇講座。後有感於隋末唐初民間諸多苦難,又偶遇印度高僧講述那爛陀寺講學的盛況,於是就有了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值得一提的是玄奘法師西行並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並不像《西遊記》裏所說受唐太宗委托,實際上他是在申請不下簽證的情況下混在西行逃荒的災民之中蒙混過關,曆盡磨難到達那爛陀寺。

不知道日後佛法有大成的玄奘法師是否還會記得當年那個伯樂,不知道他是否還記得那個伯樂的名字叫做鄭善果?

鄭善果本人也算是種善因,得善果,母親被載入隋書作為教子良母的典範,他本人先後事隋、宇文化及和唐朝,後在唐朝為官,得享天年,能在一個亂世中有這樣的結果,也算善果。

說完了第一件小事,再來說第二件小事,這件事情也很小,小到隻是一次極為普通的對話。

這次對話的雙方是皇帝楊廣和太史令(天文台長)庾質,他們的對話已經有過多次了,隻是這一次更加不同。

一征遼東時,楊廣就跟當時下放當甘肅合水縣令的庾質有過一次對話,庾質的看法是皇帝應該坐鎮涿郡,放手讓大將們隨機應變,這樣即使失敗也不損皇帝英名。(第一回庾質勝!)

二征遼東,庾質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楊廣卻回答:我親自去還沒取勝,我要不去,更沒指望了。(第二回庾質勝!)

楊玄感謀反之後,楊廣又一次谘詢庾質,楊廣認為楊玄感很聰明,平叛恐怕很難。庾質搖搖頭,“玄感地勢雖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勞苦,冀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動。”(第三回庾質勝!)

第三次征遼東,滿朝文武不敢說話,庾質也不敢去觸黴頭,沒有表態。(第四回雙方0比0戰平)

然而到了大業十年的十二月,君臣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這一次主要是庾質說,皇帝楊廣支著耳朵聽。當時皇帝楊廣準備前往東都洛陽,隨後準備北巡,滿朝文武再次集體失語,隻有庾質站出來說了實話,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實話。

庾質說,“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撫關內,使百姓畢力歸農。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後巡省,於事為宜。陛下思之。”金玉良言,一頂一的金玉良言,如果楊廣能聽的進去,隋朝的國運絕不會那麼短,而長的像老太太李淵也未必有機會,隻可惜,皇帝一點也沒有聽進去。(第五回合庾質狂勝!)

玄奘法師十歲的時候父親與世長辭,玄奘從此跟隨早已出家的二哥(法號長捷)在洛陽寺廟裏做少年行者,到皇帝楊廣下詔剃度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去爭取剃度名額。

曆史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奇妙,如果沒有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慧眼識珠,恐怕世間隻有陳禕,再無世人口口稱頌的玄奘法師。

從隋唐兩朝傳承來看,玄奘法師可以說是“隋朝出生,唐朝成長,隋朝的供養造就唐朝的高僧”。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楊廣栽樹,唐太宗和唐高宗乘涼。

在國家的供養下,玄奘法師勤奮用功,廢寢忘食,不久就能開壇講座。後有感於隋末唐初民間諸多苦難,又偶遇印度高僧講述那爛陀寺講學的盛況,於是就有了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值得一提的是玄奘法師西行並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並不像《西遊記》裏所說受唐太宗委托,實際上他是在申請不下簽證的情況下混在西行逃荒的災民之中蒙混過關,曆盡磨難到達那爛陀寺。

不知道日後佛法有大成的玄奘法師是否還會記得當年那個伯樂,不知道他是否還記得那個伯樂的名字叫做鄭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