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多災多難的山西(1 / 2)

隻是,忽然間劉易想到,林丹汗所部明年好像要入寇來著,入寇的地方還是山西。

崇禎五年,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

四月,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投降後金。

六月,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率千餘戶投降。

同時又缺少糧食,甚至到了"殺人易食"的地步。

於是崇禎六年的時候,林丹汗五次攻掠明邊。

崇禎七年,更是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閏八月甚至和洪承疇交手,都是為了獲得糧食。

這他娘的還做個屁的生意啊,人家都要來搶了,看來自己要提前做好蒙古人入寇的準備了。

並且更他娘的操蛋的是,崇禎七年的時候,洪承疇剛擊退林丹汗所部,建奴就也他娘的入寇山西了。

這幾年,山西還真是多災多難啊!

崇禎五年流寇入山西,和官軍在山西打了一年多,崇禎六年流寇終於都跑了,林丹汗寇邊了!

和林丹汗打打停停僵持了一年多,熬到了崇禎七年,林丹汗撤剛走,得,建奴也來湊熱鬧了!

劉易搖搖頭,將這些思緒拋諸腦後,他現在暫時還不用關心這些。

他現在需要做的,那就是快些強大起來!

接下來的這幾年的亂世,他要帶著昭武軍,帶著他治下的民眾一個一個熬下來。

……

這些日子下來,代州熱火朝的基建已經初見成效。

災民們給自己修建好了房屋,幾十戶人家住在一起,外圍用水泥修建的圍牆。

圍牆高大,甚至還有女牆和角樓,供居民進出的寨門也是異常狹窄,僅容兩人並肩通行,居住起來並不舒服。

但它易守難攻。

這些聚居點,軍事用途多於民用,完全是按照軍事堡壘的要求修建的。

這一個個的聚居點,如果有外敵入侵,馬上就會變成一個個要塞。

現在代州境內到處都是這樣的要塞。

敵人一個個啃下來,足夠流幹來犯之敵的鮮血!

劉易既然知道接下來的這些年世道有多亂,自然會提前做好準備。

昭武軍的征兵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昭武軍在代州境內連續設置了四個新兵大營,每個大營中都有兩千新兵在進行訓練。

等他們完成訓練之後,就會被下發武器裝備,然後編入昭武軍各個部隊。

新兵,再加上老兵,昭武軍的規模已經接近萬人,擴軍速度非常快。

就連騎兵,加起來有將近千人,其中輕騎兵有一個營頭三百人,剩下的都是用來克製重步兵的鐵浮屠重騎。

人數不少,但戰力水的很。

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新兵,訓練倒是練的不錯,但都沒有上過戰場見過血。

真的到了戰場上,戰力能發揮出來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有一條消息倒是讓劉易很高興,那就是昭武軍的兵工廠做出大炮了。

不是佛郎機炮那種口徑的火炮,而是真正的長身管,大口徑加農炮。(抱歉,作者前麵寫佛郎機炮的時候有疏漏,佛郎機炮其實是一種後裝炮,作者把它寫成前裝臼炮了。)

兵工廠鑄出來的是一門十斤炮,打的是十斤的鐵彈,炮身上有刻炮規炮尺等輔助瞄準裝置,有效射程三裏!

更加值得稱道的是,兵工廠做出來的火炮,相較於這個時代同等射程,口徑的大炮來,在重量上要輕上三到四分之一。

火炮是全鋼製的鋼炮,采用的先進的鑄炮法。

不但鑄炮速度快,鑄出的炮還重量輕,質量上佳,使用壽命和連續開火時長都要超過這個時代的火炮。

由於鑄造工藝和偷工減料,這個時代大明的火炮每次點火的裝藥量隻有七成,乃至更少。

因為火藥裝多了,是會炸膛的。

而昭武軍的火炮卻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兵工廠試射時曾經嚐試過規定裝藥量兩倍試射。

結果炮身雖然出現了裂紋,但也未曾炸膛。

劉易命令給兵工廠上上下下下發豐厚的賞賜,令他們擴大產能。

並且籌備建立炮兵部隊。

挑選有操炮賦的士卒,進行統一訓練。

昭武軍兵工廠鑄炮速度很快,隻要炮兵訓練到位了,炮兵部隊很快就能成型。

入冬以來,由於氣候原因,流寇和官軍的戰鬥烈度明顯下降,山西局勢總體算是較為平穩。

官軍和流寇之間爆發的戰爭都是規模的戰爭,雙方都比較克製,盡量避免在冬作戰。

因為太冷了!

這時候,昭武軍正好一個勁的種田養兵,積蓄實力,為崇禎六年,更加混亂的局勢做準備。

……

一個多月前,太原府,洪承疇接到了曹文詔和劉易的軍報。

兩人先是相互為對方在忻州城下激戰流寇表功,請求朝廷下發封賞。

這是第一封軍報的內容,洪承疇看完之後大喜,也沒有猶豫便向朝廷為兩人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