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那群有錢有權,影響力巨大的士紳商賈,可不就都生出不該有的心思了嗎?
造反不至於,但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搞些動作,卻是很正常的。
當然,這種事情不光大明時候有。
滿清到了末期,猶豫他們是異族統治,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尤其是在太平國起義爆發之後,滿清無力鎮壓太平國,隻能放權給江南的漢族地主士紳自己辦團練,用於鎮壓太平國。
然後,太平國雖然被鎮壓下去了。
可兜裏有錢,手上還有槍杆子的漢族地主士紳一合計,你滿洲大兵滿萬不可敵的時候,老子乖乖聽話。
但現在你滿洲大兵連一群“長毛”都幹不過了,老子憑啥還聽你的……
然後,東南便實際上的成了一個半獨立的狀態。
最典型的例子是,清末慈溪太後向八國聯軍宣戰時,東南直接來了一個東南互保,將慈溪老妖婆的聖旨當擦屁股紙用。
但是,永樂大帝定都北京,就真的是錯的嗎?
就更是扯蛋了!
永樂大帝定都北京,是有自己的考量的,而不是所謂的他是自北京起兵靖難,然後奪取下,對北京較為熟悉。
也不單單是為了抵禦北邊的殘元勢力!
更重要的是,永樂大帝自在燕雲長大,感覺到了燕雲一點百姓對朝廷,對大明這個漢人政權的遊離……
北地燕雲自大唐滅亡,就一直淪陷於異族之手。
北宋就一直沒能夠收回,南宋更是幹脆丟掉了整個北地的半壁江山。
五六百年了,曆經了兩宋,遼,金,元等朝代,燕雲百姓就一直活在異族的統治之下,早就習慣了被異族統治的日子。
反而是對漢人對漢人朝廷的態度,表現的是很遊離。
整個燕雲也處於一種隨時可能分裂出去的狀態!
為了不讓中原徹底失去燕雲這塊屏障,永樂大帝這才下定決心遷都北京的。
永樂大帝遷都北京,除了為了子守國門抵禦北方韃虜,更多的還是為了穩固大明在燕雲一帶的統治!
避免重演北宋舊事!
而劉易選擇定都南京,是為了能更方便的開闊海外。
劉易作為穿越者,知道這個時代是海洋的時代,是大航海的時代。
既然知道了,他怎麼可能還允許中國繼續做一個大陸國家,而不去向海外探索呢?
要知道,財富源之於海外,國家民族的未來也在海外啊!
……
身邊的侍衛出去傳令,召集軍政府諸高層議事,劉易和劉老爺繼續坐在一起商量著事情。
劉易出了自己設想了很久的想法。
“父親,我準備辦一份報紙!”
“不是麵向官吏的邸報,而是麵向社會各階層,用於宣傳和掌控輿論的報紙。”
“內容要豐富新穎,語句要通俗易懂,受眾就是這下間數不清的黔首黎庶。”
“輿論的威力父親也是有所了解的,輿論喉舌若是一直被士紳階層所掌控,你我父子無論做什麼,都會被輿論所左右。”
“可若是輿論掌握在你我父子手上,那我們不管做什麼,有輿論支持,就可以更加的如虎添翼了。”